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组数据,让所有人都坐不住了。
2025年,中国总人口14.09亿,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
总和生育率更是降到1.09,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
![]()
面对这个"人口警报",各路专家纷纷出招。
可他们的建议,却让网友们直呼:"这是把我们当生育机器了吗?"
![]()
最近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2025年数据,看得人心里一沉。
全国总人口14.09亿,已经连着三年负增长,总和生育率跌到1.09,连2.1的更替水平一半都不到。
卫健委那边更扎心,58.3%的育龄人直说“不打算生”或“不愿意生”。
这比例比2020年足足涨了近16%,相当于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不想生娃。
对比政策放开初期的景象,这种反差更显突出。
![]()
2016年放开二胎政策时,大家还盼着出生率反弹,2017年出生人口确实有1758万。
可没想到这成了转折点,之后一路往下掉。
2021年三胎政策紧跟着落地,本想挽住下滑的势头,结果2022年还是迎来了首次人口负增长。
到2024年出生人口直接跌到720万,比2017年少了整整一千万。
数据的变化,在生活中体现的明明白白。
现在逛母婴店能明显感觉变化,以前周末全是带娃采购的家长,现在店员都吐槽“生意不如前几年”。
![]()
幼儿园招生也卷起来,有些民办园甚至开始抢生源,这在2017年那会想都不敢想。
从2016年放开二胎到2021年放开三胎,政策一直在松绑,但出生人口反倒从1758万跌到2024年的954万。
2022年首次负增长像个信号,2025年的数据更说明问题:不是年轻人不想生,而是现实压力拦着路。
![]()
先说说最让人头疼的经济账。
养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有人算过平均要68万,可现实更夸张,有些地方得花100万。
对月薪3-6千的上班族来说,这差不多是半辈子积蓄。
![]()
更别说结婚这关,70-80年代,彩礼只是一些简单的物品,但现在彩礼动辄20-30万。
城里买房至少150万,再加上办婚宴、拍婚纱,一套下来家底掏空还得欠债。
河南商丘农村的李龙兄弟俩就深陷这样的困境。
![]()
35 岁的李龙和 30 岁的弟弟常年为婚事愁眉不展,当地彩礼普遍要 30 多万元,还得在县城买房买车。
家里靠蔬菜销售维生,父母攒了半辈子的积蓄连彩礼零头都不够,兄弟俩打工攒钱的速度远赶不上彩礼上涨的幅度。
![]()
如今老大仍在相亲路上挣扎,老二更是连符合基本条件的相亲对象都难遇到,一家人被结婚成本压得喘不过气。
职场和生活的困境也没饶过年轻人。
![]()
女生找工作时,HR总会绕着弯问“结没结婚、啥时候生娃”;
就算怀上了,休完产假回来工位可能都没了,调岗降薪是常事。
![]()
996的工作制更别提,早九晚九连轴转,周末还得加班,哪有精力带孩子?
加上“4-2-1”的家庭结构,小两口要照顾4个老人,再养个孩子,简直分身乏术。
![]()
而且现在“内卷”太严重,2024年毕业的大学生破千万,学历贬值快,岗位又少,不少人担心失业,连自己都快养不起,咋敢要孩子?
还有,现在年轻人上学周期长,本科毕业都22岁了,读研要25岁。
![]()
等稳定下来想生孩子,早就没了当初的劲头,00后更是好多喜欢单身或丁克。
观念转变也很关键。
![]()
以前大家多生孩子是为了养儿防老,可现在有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晚年生活有保障,不用再靠子女。
年轻人更想把日子过好,及时行乐,自然对生娃没那么积极了。
![]()
面对年轻人不愿生的现状,不少专家跳出来支招,可好些建议一出口就遭群嘲,完全没踩在点子上。
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提出的“一妻多夫制”堪称离谱。
说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解决男女比例失衡,这话直接戳了网友的肺管子:“这是把女性当生育工具吗?”
![]()
网友干脆回怼,让他先在马来西亚试试水。
厦门大学的赵燕菁教授更绝。
2021年在蓝筹年会上发言称,不生孩子就该下调养老金、取消保障房,理由是养老金得靠下一代供养。
![]()
可年轻人吐槽:“我连稳定工作都没有,哪来的养老金可扣?”
还有经济学家丁长发建议“引进外国女性”,可文化、生活习惯差异那么大,根本不切实际。
这些建议全是“纸上谈兵”,没一个解决真问题。
![]()
其实靠谱的办法就在身边,广东东莞的生育奖励就很实在。
生二孩一次性奖2万,每月再发300块到三岁;
生三孩直接奖5万,每月补500块,对普通工人来说相当于多拿半年工资,压力实实在在减了。
![]()
更关键的是抓核心需求:得提高老百姓收入占比,多给点就业岗位,让大家敢赚钱;
房价得降下来,多建保障性住房,别让房子掏空家底;
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社区托育中心,让双职工下班就能接孩子。
![]()
把这些实招做到位,再给生娃家庭发点现金补贴、完善医疗保障,比空口催生管用多了。
年轻人不是不想生,是被现实压得不敢生。
与其琢磨些奇葩建议,不如踏踏实实解决住房、收入、托育这些“硬骨头”,这才是催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数据下滑的警报,到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经济、职场压力,再到脱离实际的专家建议,每一环都戳中当代人的痛点。催生从不是逼年轻人“多生孩子”,而是帮他们卸下“生不起”的枷锁。 人口问题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每个家庭的生存答卷。唯有把住房、收入、权益这些“生存题”解好,才能让年轻人敢拥抱新生命,让社会的未来有温度、有希望。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