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杭帮面离不开大肠,嫩香肥厚、油而不腻是大肠的灵魂。
在杭州,有一家做了33年的“老陈大肠”,开在上城区茅廊巷农贸市场。
![]()
这家店以前我们就报道过,毕竟在本塘老杭州的心里,“老陈大肠”素有名气。这一次,我们却不光说卤大肠,还要说说菜场里的小摊转型。
一个多月前,随着老陈的女儿小陈辞去餐饮业的运营工作,多个社交平台冒出了“老陈大肠”的账号。小陈输出了二十几条内容,在视频号涨粉上千。
![]()
“肠二代”一边懵懵懂懂地学习做大肠,一边勤勤恳恳地耕耘自媒体。“我想帮自家品牌转型。”
凌晨4点起床与大肠切磋
小陈原本并没想过接手家业,但老陈生病了,心脏搭了三根支架,重活累活吃不消做。
“滴滴滴滴——”凌晨4点,闹钟响了,老陈的妻子叶阿姨起床接货。
大肠来自前一天现杀的猪,从德清肉厂送到勾庄,再从勾庄送货上门。
接到手的大肠,白白嫩嫩,既不是注水肠,也不是冰冻肠,当然进货价也不便宜,因此“老陈大肠”卖得并不算便宜,120元/斤。
![]()
要开始洗大肠了,叶阿姨就把女儿和丈夫喊醒。由于小陈目前的“洗肠业务”还不熟练,要保证一天两锅、每锅50斤左右的大肠出售,就还离不开老陈这位帮工。
别看这会儿还早,洗肠要花好几个小时。
“我们要用剪刀把每根肠剪开,把里面的油摘掉,再翻回去,用面粉、米醋均匀涂抹大肠腌过两次,再放大锅里焯水,焯水出来再翻洗一遍。”叶阿姨说。
这样洗好的大肠,就可以丢进不锈钢大锅里卤了。卤汁是叶阿姨每天现烧的,没多余的“花头精”,就简简单单的花椒、茴香、桂皮、酱油、盐和水,用叶阿姨的话说,“最终出锅的味道主要看原料和火候,调料简单反而鲜。”
![]()
叶阿姨
一眨眼也到了农贸市场开门的时间,老陈一家就住在附近,走路就可以到,但为了搬运大肠,夫妻俩每天就蹬着三轮车出门——往往是老陈蹬,叶阿姨在后面护送大肠。
一家三口守着一个摊子,比往常更能分得出人手做其他事。于是,老陈负责卖货、叶阿姨在中午前回家烧第二锅大肠、小陈肩负起送大货的任务。
![]()
想让互联网记住“老陈大肠”
对一家开了三十多年的老店而言,他们的客源不仅仅是散客,还有很多饭店、面馆。“3公里之内满300元我就会送货上门,这些大单客源也是我们蛮重要的主顾。”小陈说。其实从疫情开始之后,零售的业务就没往年那么好了,这些年逛菜场的人也不多,所以她才会想要拉新。
![]()
在“老陈大肠”的摊位墙上挂着一张纸,上面写着四种套餐的搭配。“那是上架外卖平台的套餐,是我一开始写的,后来发现最受欢迎的是自制牛肉三拼。”小陈说。
没错,“老陈大肠”还搭着卖其他卤味,鸡肉、鸭肉、东坡肉、狮子头、牛筋、牛肚、牛腱子等等,而上架外卖平台的这一尝试性举措,也帮其他卤味打开了销路。
![]()
今年8月,小陈陆续注册了一些自媒体账号,并尝试自己拍视频、剪视频。经过观察,的确有很多新客人是看到了视频来打卡的,小陈初步算了算,大概引流了2000多块钱的业绩。
她做的视频也不只是介绍大肠本身,而是融入了一些剧情和互联网热梗,例如“不要叫我卖大肠的,请叫我大肠主理人”“挑战5点起床,一天打三份工”“老罗,我们家没有预制菜”……
“我希望通过产出内容来触达更多私域流量,把‘老陈大肠’的品牌在互联网打出去。”小陈说,“以前,品牌靠口碑在熟人之间传播;现在,我觉得机会掌握在陌生人手里。”
![]()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 者 凌姝文
编辑 陈筱妍
审核 毛迪 陈奕
BREAK AWAY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