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结束
你有没有不想上学、不想起床......
从“假期模式”切换到
“学习模式”还不太适应?
![]()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
适应返校后的学习节奏
成教君特意准备了
这份心理调适指南
希望能陪伴你
顺利度过这段过渡期
![]()
长假后,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精力不集中、情绪不太好等现象,甚至有些人会感觉心慌胸闷,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这就是“节后综合征”。哪些因素会导致“节后综合征”?
专家提示,如果您出现下面几种表现,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
![]()
睡眠紊乱
假日期间,身体缺乏充足的休息,人体生物钟被打乱,睡眠紊乱就会找上门。
![]()
手机沉溺
假期长时间刷手机,不仅会过度依赖手机,还会因长期低头或久坐,引发头疼、颈痛、腰背痛等不适。
![]()
疲劳焦虑
节后可能会出现抑郁、烦闷等心理问题,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紧张、疲乏无力等情况。
![]()
肠胃紊乱
假日里大吃大喝过后,有人可能会出现胃负担重、消化不良,导致腹胀、腹痛、恶心、腹泻等。
![]()
假期结束时,“终点效应”容易引发人们内心的遗憾。从医学角度来讲,“节后综合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症。如何调整才能元气满满地投入到节后的学习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病区主任刘竞介绍,假期后刚开始学习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烦意乱,或觉得注意力不够专注、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不高的状态。此时,可以通过放松、正念冥想、闻香,还有其他的一些运动,来调整状态。
通过系统性的身心调整,“节后综合征”的影响可有效缓解。多数人经过3至7天的调整可自然恢复,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抑郁情绪或心悸、持续失眠等躯体化症状,建议寻求心理医生或专科医师帮助。
![]()
![]()

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精神
调整心态,从放松的假期模式逐渐过渡到学习模式。可以深呼吸放松心情,这有助于提升自信和减轻焦虑感。
也可以利用日历、提醒工具等来帮助自己有效地管理时间和任务,不断强调积极、乐观的信息,例如“我已经准备好面对学习挑战了”或“我可以克服节后综合征”。

调整时间,保证睡眠质量
节后调整睡眠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
可就是睡不着,该怎么办?睡前洗个热水澡、喝杯热牛奶都是极好的。另外,用热水泡泡脚,睡前听听音乐也有助于睡眠。
![]()

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
假期里你有没有顿顿不离肉?建议节后饮食可以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多吃谷类食物和绿色蔬菜,尤其是深颜色蔬菜。
不过,节后饮食调整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单一食物的营养肯定是不全面的。另外,还应该多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果汁不能代替鲜果。

恢复运动,适当锻炼
节后恢复运动非常有必要,否则总会感觉没精神。此时可以进行一些活动量相对大一点的运动,比如快跑、游泳、球类等,以帮助身体消耗一些能量,重获元气。
![]()

合理安排学习,慢慢进入状态
小长假结束后,在回归学习状态时,不必急于求成,让自己逐步进入节奏。可以从“温故知新”开始,如复习学过的英语单词、数学公式等,唤醒大脑里储存的记忆。同时要提前预习知识,通过预习,可以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从而有重点、有目的地去听课,尤其是自学时不懂的知识,更要注意老师的分析与推理。

青春的韧性超乎想象。
几天过后,校园的魔力便开始显现:可能是体育课上的一次畅快奔跑,让多巴胺带来了久违的轻松;也可能是解出一道难题后,同桌投来的赞赏目光;又或者是班主任在班会上,那句点燃全班斗志的鼓励。
那些假期结束时的低落与迷茫,逐渐被校园生活的具体节奏所替代——什么时候该冲刺,什么时候可小憩,身体的“生物钟”和“学习钟”都在悄然归位。
这趟从假期到校园的“情绪过山车”,虽有起伏,却也是每次长假后一次小小的成长练习。它提醒着我们,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而暂时的“不适应”,终将为新的“游刃有余”让路。
如果在心理调适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家长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求助。每一次的出发,都是为了抵达更好的远方,遇见更好的自己!
![]()
来源: 成都教育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