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这座镶嵌在赣江源头的千年古城,不仅以红色文化闻名,更以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滋养着一方水土。漫步在赣州的老街巷弄,空气中飘散的不仅是岁月的沉香,还有那些传承百年的小吃香气——金黄酥脆的月亮巴、软糯咸香的烫皮丝、酸辣开胃的醋果子炒大肠……这些扎根于寻常百姓家的风味,既是客家人迁徙历史的味觉密码,也是赣南人日常生活的幸福注脚。今天,就让我们循着这些带着烟火气的线索,探寻十种最能代表赣州饮食灵魂的小吃,感受它们背后蕴藏的山野智慧与人文情怀。
![]()
一、月亮巴:穿越千年的油香记忆
在赣州十八县的市集上,总能遇见竹筛里堆叠成山的月亮巴,这种用米浆油炸而成的圆形薄饼,因形似满月而得名。老辈人制作时讲究"三沉三浮":将调好的米浆舀入铁勺,点缀花生或黄豆,浸入茶油中反复炸制,直到边缘卷曲成金黄波浪。咬破酥脆的外壳,内里却藏着柔韧的米香,客家话称之为"有骨头有肉"。据《赣州府志》记载,这种便携耐储的小吃,原是客家人南迁途中的干粮,如今已成为年节时祭祀盘王必备的"思乡饼"。在龙南关西围屋,游客常能看见阿婆们用祖传的紫铜油锅现场制作,滋滋作响的油花里翻腾着迁徙路上的集体记忆。
![]()
二、烫皮丝:晨光里的米食交响
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郁孤台,赣州老城的早餐摊已飘起烫皮丝的蒸汽。这种用晚米磨浆蒸制的米皮,凝结着客家人化糙米为珍馐的智慧。老师傅将凝固的米皮切成细丝,浇上骨头熬制的高汤,撒一把葱花、酸菜和辣椒末,便成了唤醒味蕾的"客家版拉面"。在上犹县的农家,还能见到传统制法——米浆倒入竹簸箕,置于大锅沸水上旋转摊平,这种"旋蒸法"做出的烫皮丝带着淡淡的竹香。2019年,赣南烫皮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那些藏在街角的烫皮老店,用一碗碗柔滑劲道的米丝,延续着农耕时代最朴实的早餐仪式。
![]()
三、醋果子炒大肠:酸辣江湖的市井传奇
若要评选赣州最"矛盾"的小吃,非醋果子炒大肠莫属。这道将酸菜与猪肠共冶一炉的佳肴,完美诠释了客家人"化俗为雅"的饮食哲学。选用本地芥菜腌制的醋果子脆嫩酸爽,搭配卤制七分熟的大肠猛火爆炒,临出锅前淋一勺赣州特产糯米醋。在章贡区的夜市大排档,常见食客一手捏着啤酒瓶,筷子却不停歇地在红椒青蒜间翻找油亮的肠段。有趣的是,这道看似粗犷的小吃藏着精细功夫:大肠需用枧水反复揉搓去腥,醋果子要取中间段保持脆度,就连搭配的辣椒也分季节——春日用鲜椒提香,冬日则换作干椒增暖。
![]()
四、薯包鱼:山水间的渔樵风味
赣江与贡水交汇处的码头旁,总飘荡着薯包鱼的焦香。这道将草鱼块裹上薯粉油炸的小吃,记录着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选用赣南特有的紫红薯淀粉挂浆,高温锁住鱼肉的鲜嫩,炸至琥珀色的外壳会形成蜂窝状的脆网。在赣县湖江镇的渔船上,老渔民至今保留着古法:捕上的鲩鱼现杀切块,用米酒和姜汁腌渍,薯粉中要掺入少许橘皮末解腻。刚出锅的薯包鱼需趁热食用,蘸着用鱼骨熬制的酸辣汁,酥脆与嫩滑在唇齿间碰撞,恰似赣江波涛与两岸青山的对话。
![]()
五、艾米果:清明时节的青团诗篇
每年春分过后,赣南的山野便冒出绒绒的艾草,主妇们挎着竹篮采摘嫩芽,开始制作这道充满仪式感的时令小吃。将艾叶焯水后与糯米粉揉成碧绿面团,包入竹笋、腊肉、豆腐干炒制的馅料,垫上柚子叶蒸制。蒸笼揭盖的刹那,青草香混着柚叶香扑面而来,墨绿的团子宛如翡翠。在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游客常能遇见身着蓝布衫的老人讲述苏区故事:当年红军转移时,乡亲们连夜赶制艾米果当干粮。如今这种承载着革命记忆的小吃,已成为清明祭祖时连接古今的味觉纽带。
![]()
六、酒糟鱼:陶瓮里的时间魔法
走进赣州农家,总能发现屋檐下排列的陶瓮,里面正进行着奇妙的发酵——酒糟鱼。选用三斤左右的鳙鱼切块晾晒,与糯米酒糟、辣椒、姜蒜层层叠放,密封三个月后开封,鱼肉已染上琥珀色,酒香中带着微妙的腐乳气息。
![]()
在兴国县的非遗工坊,传承人仍遵循"七月做糟九月鱼"的古谚,用山泉水酿的米酒才能保证发酵纯粹。最地道的吃法是蒸制时铺上腊肉片,酒糟化作醇厚的汤汁,鱼肉呈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