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不等人!”10月9日,淄博市“三秋”生产视频会议召开,会议前,与会人员收听收看了全省“三秋”生产视频会。此时的淄博,面对连续降雨带来的收获难、晾晒难、播种难,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打响了一场与天争时的硬仗。尽管阴雨未歇,但目前未有大面积农田积水地块。
今年的淄博,粮食生产迎来“六连增”: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全部增长,增幅居全省第一;秋粮播种较去年略有增加,预计平均单产同比提升3.45%。然而,连绵的阴雨让秋收进度被迫放缓。截至10月8日12时,淄博市秋粮收获过半,目前未有大面积农田积水地块。
9月份,淄博市降雨量达120.7毫米,比常年偏多六成。进入10月以来,又下了近百毫米。气象预报显示,8日至13日仍将持续阴雨,高青、桓台等地累计降雨可达80毫米以上。湿度高、气温低、土壤散墒慢,机械收割难度陡增,秋粮能否“颗粒归仓”、冬小麦能否“适期播种”,成为眼下的关键。
雨不停,抢收不止。临淄区创新采用“铲车拖拉联合收割机”作业模式,160台机器齐上阵,一天机收玉米1万亩,值得其他区县借鉴。
淄博市“抢”字当头,加大外协力度,调剂好履带式收割机等应急抢收机具,充分发挥好全市41支农机应急服务队作用。对机具不能作业的田块,以村为单位,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农民群众互助,采用“手掰肩扛车拉”的方式抢收玉米——“这是真正的与老天爷赛跑。”
烘干环节也在全力攻坚。淄博市现有粮食烘干设备139台套,日烘干能力1.4万吨,但启用率仅四成。燃油烘干成本高达300元/吨,不少农户望“价”却步。各区县正开放镇政府大院、文化广场、乡村道路等场所,供农户临时晾晒;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代烘代晒,全力挽回粮食损失。
与此同时,冬小麦播种窗口期迫近。农技专家提醒,要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灵活运用“四补一促”技术——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促弱转壮。南部山区要抓住“借墒播种”的有利条件,北部平原要加快排水散墒,抢在最佳“播种期”窗口完成任务。
这是一场与时间、与天气的“双重赛跑”。农业农村、气象、水利、交通、应急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会商机制,实行日调度、日报告;各级农技人员深入一线,点对点帮包指导;保险机构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帮助农民尽快减损。
“丰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接力。”目前,淄博市正以丰收到手为目标,把“丰收在望”变为“颗粒归仓”,以实打实的行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连绵秋雨挡不住田间的忙碌景象,这不仅是一场农业生产的硬仗,更是一场守护粮食安全、兑现农民辛劳的接力赛。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李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