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9日讯 近日,持续阴雨天气给德州市“三秋”生产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不利天气,庆云县迅速响应,积极调配人力物力,全力发挥科技与组织化优势,24小时高效脱粒、烘干,打响抢收减损的“玉米保卫战”。
阴雨连绵,抢收是第一步,但如何处理好收获后含水量高的“湿粮”,防止其霉变,成为摆在农户面前的最大难题。在庆云绿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正24小时不间断地对刚收获的玉米进行脱粒处理。“脱粒能显著增加物料散热面积,有效延缓霉变,也为后续烘干或青贮等多元化处理创造了条件。”合作社理事长李景坤介绍,这一高效环节,精准打通了雨天抢收后“最初一公里”的堵点,为玉米的妥善储存和转化利用赢得了宝贵窗口期。
为解决小农户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庆云县崔口镇依托合作社构建了集中处理网络。“我们利用降雨间歇,将合作社成员和小农散户的玉米集中运至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三分的价格与农户结算,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收益。”李景坤说。
如何让“湿粮”变“干粮”,同样是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在该合作社场院,巨大的烘干塔正日夜不停地吞吐着金黄的玉米粒。操作人员坚守岗位,实时监控炉温、风量、物料流速等关键参数,确保烘干过程安全高效、玉米品质稳定。据了解,该合作社日烘干能力达300吨以上,玉米经处理后水分能迅速降至安全标准以下,锁住营养成分,有效解决了阴雨天“晒粮难”问题。
“今年这天气,真是多亏了政府和合作社帮忙,我家这200多亩玉米不用眼睁睁看着受潮。抢收、转运、烘干、售卖全程都不用我们发愁!”四屯村村民姚红国感慨道。
闪电新闻记者 王佳亮 赵宇 通讯员 任静怡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