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心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本章继续讲述“诚”之道,从“诚”之本源论及“诚”之实践,构建了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思想闭环。阐释了人们对“诚”这一至高品德追求的必须性及可行性,表明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并非不切实际的臆想,乃是恢复起初本真。《中庸》言“天命之谓性”(1章),“诚者,天之道也。”(20章)。儒家以“天”为道德性本体,“诚”是“天”的核心属性,是“性”的终极本源。这为“君子法天”埋下伏笔,即人道应以天道为范本,回归本然之性。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此句确立了“诚”对于理想人格的根基性作用。这里的“诚”并非“诚实”品行,而是天道本然具有的属性;“自成”体现了天道之诚自在自足,不依赖外力。“道”指天道运行的规律,“自道”(道读dǎo)强调规律自然彰显,无需人为干预。正如“而道自道也”,君子的高尚品德也当是理所当然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伪装,即——“诚者自成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终始”涵盖万物从生到灭的全过程,“不诚无物”表明万物若脱离“诚”(天道)的支撑,就失去存在依据与价值。在儒家看来,万物是以“诚”为“存在根据”的道德关联体。“诚”贯通天人,使万物与人类形成道德意义上的联结,成为那看不见之造物者的彰显。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是天道之属性,“君子诚之为贵”就是说君子当以效法上天至诚之榜样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此时的“诚”已成为君子内在心性修养的核心准则,君子通过践行“诚”,回归天赋本然之性,实现“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换言之,君子之“诚”便是将受造时所赋予的“形象和样式”践行出来,像天父一样完全。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也就是说,“诚”不仅是个人的“独善其身”,更包含着对他人乃至万物的责任。“成己”是成就自身道德修养,属于“内圣”;“成物”是成就万物价值,涵盖“外王”实践。只有兼顾“成己”与“成物”,“诚”的价值才能完整呈现。如圣者所言:“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也当照在人前”,当一个人的生命充满光明,他的光明便自然地能够照亮他人。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仁”是儒家核心道德,是“成己”的根基;“知”是通达天道、洞察万物的“良知”,是“成物”的工具。“仁”与“知”源于天赋之性,属于“合外内之道”。若仅“成己”不“成物”,“仁”会成为空寂独白;若仅“成物”不“成己”,“知”会异化为功利工具。只有“仁知合一”,实现“内圣”与“外王”统一,才能彰显“诚”的完整价值。
“故时措之宜也”。“时措”强调因时因地制宜,“宜”指适宜、合于中道。践行“诚”的君子,顺应天赋本然之性,根据时势变化自然行动,就能达成“宜”的效果。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是“诚”达极致的体现。当“诚”融入心性,君子言行自然符合中道,无需外在规范约束。
这一境界呼应了《中庸》开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思想。“诚”的实践能使个人道德完善,推动宇宙秩序和谐。君子以“诚”修身、化物,天地回归本位,万物顺遂生长,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时措之宜”是“诚”贯通天人后,宇宙与人间自然形成的和谐状态(“神看着是好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