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学科竞赛领域,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的含金量向来“分量十足”。作为覆盖全国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顶级赛事,它不仅要求参赛项目兼具科学探究深度与创新实践价值,更对团队的科研思维、实验设计能力和成果转化潜力提出严苛考验,堪称检验高校生物相关学科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试金石”。
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众多高校同台竞技,能在其中崭露头角的团队,无一不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佼佼者”。而在这场高规格比拼里,一所地方工科院校的表现格外亮眼——它不仅打破了自身参赛的历史纪录,更用实打实的成绩证明了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育人实力,这所学校就是湖南工业大学。
![]()
湖南工业大学学子能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创下历史佳绩,与该校在学科建设、团队培养与实践教学上长期深耕的结果。
从参赛成果来看,该校本科生团队共申报40个项目,涵盖科学探究类29项、创新创业类11项,最终拿下“创新创业类”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及拿下了“科学探究类”国家创参赛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样的成绩在同类院校中十分突出。
这样亮眼的成绩,得益于湖南工大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的培养方式,其从政策、资源到机制形成了完整闭环。
![]()
从资源投入来看,该学院为竞赛项目提供了硬核支撑,比如智能医疗实验班拥有价值千万元的专业实验室,生物技术专业依托“湖南省百合种质资源与深加工工程技术中心”等3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学生能使用先进设备开展实验,像研发红色素链霉菌等竞赛项目,都得益于这些平台的技术支持。
近五年该学院本科生获国家和省级大创项目22项,270人次在“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拿下59项省级以上奖励,这背后是该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每年为竞赛配套的经费、场地,以及对获奖团队的学分认定、保研加分等政策倾斜。
![]()
该学院对竞赛的重视,更体现在“以赛促学、以赛育人”的培养模式上。不同于单纯“为赛而赛”,该学院将竞赛融入日常教学,比如“绿色化工”工科实验班开设的“绿色化工前沿”课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综合训练。
这种模式下,学生不是“临时抱佛脚”备赛,而是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创新能力。近三年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获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各类竞赛获奖30余项,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中屡获佳绩,正是这种培养模式的成果。
![]()
而且该学院还联动90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践与产学研基地,比如智能医疗实验班与深圳市亚辉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企业不仅设立10万元专项奖学金,还会把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转化为竞赛题目,让学生的参赛项目既具创新性,又有实际应用价值。
从日常学习到竞赛备赛,从科研创新到未来发展,湖南工业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提供的不是单一的竞赛支持,而是一套“让学生成长有保障”的培养体系。这里没有“空想式”的创新,只有“落地式”的支持,无论是想在竞赛中证明自己,还是为未来职业、学业打基础,这样的平台都值得考生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