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一栋旧宅。3D打印将让乡愁可见、可触,更可收藏。
![]()
关于故乡的记忆,正在悄然流失。
据统计,自2000年至2010年,全国自然村数量从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十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有80至100个自然村消失。进入当下,农村“空心化”现象依然严峻,乡村空间不断萎缩,大量传统建筑在时间与现实的冲击下逐渐消失,承载几代人情感与记忆的老屋,将不复存在。
正因为如此,有人从“乡愁”中挖掘出新的商机。
![]()
来自山东德州的“00后”大学生卢庆欢,通过制作微缩老宅模型走红。他用一个月时间,将记忆中的老家按1:30比例还原成66厘米见方的模型,最小构件仅2毫米,细节精致,引发广泛关注。如今,他带领30人团队,将成本约200元的模型以均价1万元售出,仍供不应求,年营业额已突破300万至500万元。
![]()
微缩模型作为保存记忆的一种方式,正吸引越来越多像卢庆欢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在抖音上搜索“微缩模型”,能看到成千上万条视频,上海弄堂、重庆吊脚楼、岭南骑楼等老建筑纷纷被还原,评论区满是共鸣:“小时候的梦回来了。”
甚至在今年中秋节,还有朋友问我们:“这个用3D打印能做吗?”他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外地,怀旧的人特别多,不少人就想留个念想,只要一张老照片,就希望复刻一栋老宅。
![]()
事实上,在卢庆欢的老宅复刻中,也有应用到3D打印技术。据“程前朋友圈”近日采访,卢庆欢表示,部分人偶等小物件是通过3D打印制作的。但整体流程仍以手工为主:先绘制模型,再雕刻、拼接,最后进行打磨和上色,细节处理依然高度依赖手工技艺。
那么,3D打印复刻老宅,能否成为一门生意?
答案是肯定的。
目前,国外已有公司将3D打印建筑模型商业化运营。
![]()
以加拿大的3D Printed Concepts为例,用户只需上传老宅照片或提供地址,即可在线获取定制报价和制作周期。确认支付定金后,团队会先生成一个详细的虚拟3D模型供审核,再进入打印和加工流程。根据模型大小和复杂度,价格从约700美元到4600美元不等,覆盖小型住宅、办公楼到酒店等多种类型。
![]()
与国内仍以手工雕刻和拼接为主的制作方式不同,国外企业在微缩模型制作中几乎全程采用3D打印,提高了效率和一致性。当然,从视觉效果来看,国内的微缩建筑往往更具烟火气、更贴近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3D打印无法实现类似效果,更多只是呈现方式和工艺选择的不同。
随着越来越多传统手艺人开始了解和接受3D打印技术,未来在复刻老房子的过程中,3D打印将被更广泛地应用。而以下,是我们对这一趋势的理想设想。
第一步:AI生成三维模型。
借助腾讯混元3D、Tripo 3D、Meshy 等AI建模工具,仅凭一张老宅照片,即可快速生成带有色彩的立体模型。尤其是腾讯混元3D最新推出的3D-Part功能,提供了从原始图像到结构化3D部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支持灵活拆分与自动生成部件,可直接应用于3D打印。
第二步:一体化3D打印成品。
在完成模型拆分后,可通过家用多色3D打印机直接生产。目前技术已支持最多36色同步打印,显著降低后期人工上色的时间与人力成本。此外,也可选择工业级全彩3D打印机进行整体输出,不仅色彩更丰富,甚至可实现无需拆件、直接一体化打印。
第三步:细节打磨后进行交付。
打印完成后,模型将进入最后的精修环节,包括必要的装配、局部打磨、二次上色和质感调整,以提升整体观感。完成后统一进行包装、编号,并交付给客户。
目前来看,这门3D打印复刻老宅的新生意,门槛主要仍在于高质量模型的获取。如果AI建模技术能进一步提升,实现更精准、更结构化的自动建模流程,那么“用3D打印复刻一栋老房子”将不再是新鲜事,而可能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载体与商业模式。
未来,随着AI建模与3D打印技术的持续融合,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人都能为自己打印一栋“记忆中的老家”。
这将成为一种触手可及的现实,或许,用不了三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