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曾玉珊这个名字,最近在朋友圈突然有人提起。我第一反应是狐疑,毕竟能和“7岁变老太婆、17岁又变回婴儿脸”这样逆天的医学故事扯上边,肯定不是寻常人物。
![]()
有人用“奇迹”来形容她,但我细看一遍资料,想说:“这不是奇迹,这是一场硬碰硬的人生翻盘。”她的故事,藏着中国基层医疗的裂痕、家庭韧性的极限,也把幸运和苦难这两张底牌打得清清楚楚。下面我给大家还原一下,到底发生了啥。
![]()
1994年6月20日,四川自贡富顺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多了个女儿,父亲叫曾小红,家里靠种地和打零工过日子。小时候,曾玉珊和所有健康孩子一样,皮肤嫩、生得白净,上小学一年级也没任何异常。
中国大多数罕见病,发病信息往往缺口巨大,特别是农村,村医见到点怪症状,十之八九要么当成小问题,要么随口归结为“邪祟”。事实就是,城乡诊疗资源差得离谱,生了怪病,运气好能遇到明白人,运气差直接被拖废。
到了2001年那个夏天,刚满7岁的曾玉珊开始“变脸”。一场高烧以后,皮肤突然变得干瘪、松垮,摸起来像风干橘皮。
头发说掉就掉,变成雪白稀疏的一撮,脸上怕是比她奶奶还多皱纹。牙齿松动,人一下子老十几岁。
镇卫生院的医生说是营养不良,开点维生素了事。不但没好转,情况还越来越不对劲——身体停止长高,智力像退化了一样,走路都要人拉着,就像突然变成了三四岁的孩子。
![]()
得了罕见病,最怕不是技术落后,是信息迷雾和迷信的双重袭击。在县城、市里不停跑医院,钱花光了,病名一个也查不出来。曾玉珊的妈妈扛不住压力,开始找人算命、灌符水,想靠烧香治病。结果啥用没有,只花了冤枉钱还把家庭彻底弄散。
夫妻俩闹翻后,母亲离家出走,父女俩成了孤儿寡父。父亲带女儿在街头乞讨,每天唱歌讨饭。你可以说这是无力的挣扎,但我更多是佩服那个男人,胃疼、便血都能忍,宁可自己烂在新病,也不给女儿省医药费。现实就是残忍,病和穷夹击下,每一分钱都先砸给孩子。
![]()
几年时间过去,身体没有好转,皮肤裂得能卡纸。曾小红拖着病体带孩子继续乞讨,一边跑医院,一边负债。到2013年夏天,他终于倒下了,确诊胃癌晚期。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他还想着女儿的以后,给前妻打电话托付,结果电话打不通。最后只能找舅公王世贵、舅婆胡淑华,把女儿拜托下去。那一年,父亲走了,被生活撕干的父爱在死前还留了最后一口气。有些故事讲的是“奇迹”,但底下埋着无处诉说的刚强。让人心里堵得慌。
新的监护人接手了。王世贵夫妇是母亲那边的亲戚,年纪大但顶住压力,把曾玉珊接到家里。她连吃饭都要人喂,换衣服要人帮,晚上还得哄睡觉。村里老人说北京协和医院见过这种怪病,舅公舅婆拿积蓄带她北上查病。协和医院很快确诊:脑垂体瘤,早在7岁时就长了。这玩意儿卡住激素分泌,导致早衰和智力障碍。
![]()
你说医学多神奇?医生说手术能治,钱却是天文数字。医院领导了解实情后,决定免费用,直接安排了微创手术。就这么“睡美人”童话里的魔法一吻,曾玉珊的皮肤开始变得光滑紧致,头发重新生黑了,人不再干瘪。智力也慢慢爬升,能识字,会聊天。出院那阵,她脸上粉嫩得像个七八岁孩子。村里的老人都傻眼了:这不是神仙下凡把人变回来了么。
你看惯故事后,常常盯正规医疗的“神”,忽略了运气和家庭的“拼”。没有舅公舅婆背后全力托底,医院恐怕连手术台都轮不到。全国罕见病救助,最后的窗口永远是家庭那层血脉的刚性纽带。政策可以补一点,技术可以救一程,但没人帮你找到路,也就走不到奇迹那一步。
![]()
手术后,生活慢慢恢复。她开始帮舅婆洗碗扫地,智力在七八岁左右稳定。
2015年,王世贵夫妇带着她上了辽宁卫视的《完美告白》,希望能找回妈妈。主持人涂磊介绍情况,大家看见这女孩21岁生得却是一张嫩脸,都惊呆了。但母亲坚决不愿见面,说自家已经重新组建不想搅旧事。
曾玉珊抱着舅婆一句话,“只要你们在就够了。”那天她突然一下子像大人,明白了些什么。家庭韧性,就是在什么都没了还硬撑着一点希望出来。你细品,技术进步没那个“底气”,救助也不稳,全靠家里自己往前顶。
![]()
知名度起来后,她没继续读书,但生活能力恢复不少。2016年前后,她去了深圳打工,卖化妆品,身高只有一米出头,月薪却能自立。节奏很快,她自个租屋,平时逛街买衣服,有了自己的圈子。
后来遇到了丈夫朱原,也是四川人,他身体也小,两人同病相怜,慢慢谈上了。外人喜欢看她容貌“逆转”,压根不在乎背后心理和社会适应的难题。
罕见病患者在康复后,直接成人世界是空白的,没人帮她补教育、教生存技能,全靠自己摸索。中国有多少像她这样的人,能康复却没融入社会?说句实在的,这才是医疗奇迹后面最难啃的那口骨头。
2019年俩人结婚了,婚礼很简单,亲戚凑在一起嗑瓜子。王世贵夫妇赶来,看着她穿婚纱哭了。日子继续在深圳,小两口赚钱,2022年3月27日,曾玉珊生了儿子,孩子健康。满月后,一家人回四川老家,给父亲上坟报喜。
现在她已经31岁,丈夫继续上班,她带娃做兼职,还常常寄钱回家看望舅公舅婆。说到底,这一切都是社会支援还得再补课。政策和救助才是“后半场”——医疗治好不等于人生全盘翻新。
![]()
反过来看,早衰症全球都罕见,以她这样彻底逆转的很少。脑垂体瘤虽是良性,如卡住激素,十年不治症状可怕。把肿瘤切干净,垂体慢慢恢复,皮肤、头发、智力一个个爬回来。
但农村医疗耽误太多,早发现早治就不是这个故事。这里头,父亲的十年硬撑是最重的那个注脚。舅公夫妇救助,也是把所有积蓄压在孩子身上。协和医院那张治疗单,是技术和人情的共同产物,不是冷冰冰的数据。你要是只盯着所谓的医学进步,恭喜你,落下了社会救助那根线。
![]()
再说回社会和心理。“不老女孩”的外貌确实打破了大家的常识,媒体也没把她吹成网红。网上新闻,到2022年生娃后几乎没有新动态,估计是低调。大家都喜欢看——她家人生变故时农村迷信和信息断层有多严重,医疗公益做得多好。
但真相是:迷信和马虎才是诊断最大的拦路虎。协和医院免费用救了一个命,故事才圆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