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筱恬
![]()
事无巨细的关怀,换来孩子一身反骨
国庆期间,和前同事薇姐约咖啡,彼此聊起了近况。
她在去年为了专心陪读初一的女儿,毅然辞掉了奋斗近十年的工作。
一年多没见,感觉她变了很多。曾经在项目组里雷厉风行的职场女强人,成为全职妈妈后锋芒少了,憔悴多了。
细聊之下得知,预期中“鸡出牛娃”的励志故事并没有上演,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一地鸡毛。
原来,回归家庭以后,薇姐把陪读生活过到了极致。她事无巨细地操持着女儿的日常点滴,每个细节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尤其学习方面,她更是尽心尽力。每当女儿写作业时,她总会搬个椅子坐在旁边,时不时提醒“握笔姿势不对”“速度抓紧点”,不光辅导错题,连草稿纸的使用顺序都会纠正。
而一旦女儿的学习状态稍有下降,薇姐便如临大敌,反复追问孩子“上课是不是没认真听”,甚至连夜找班主任沟通复盘,为女儿调整学习计划。
刚开始,女儿还算配合,成绩有段时间也进步了。可渐渐的,孩子的抵触心理愈发明显。
那天,薇姐让女儿完成两页计算题。可孩子故意不动笔,枯坐着消磨时间。薇姐忍不住责备:“你这是什么学习态度!”
没想到,这句话就像导火索,瞬间引爆了女儿的情绪。
“能不能别管我,我真的受够了!”小姑娘声嘶力竭地吼道。
那天,母女俩大吵一架,女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整天没出来。
自此之后,薇姐和女儿的关系一落千丈。
小姑娘如今满身反骨,对父母表现出了极大的反感,甚至还拉黑了妈妈的微信。
说起这一切时,薇姐的眼里难掩挫败与困惑。她苦笑着直摇头:“成绩没上去,跟我倒像是成了仇人。”
她想不通,此前由于工作繁忙,她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女儿。可现如今,明明给了孩子更多的关心,也更在意对方了,为什么到头来结果反而更加糟糕呢?
薇姐的经历,让我无限感慨。养育路上,哪个大人不为孩子倾注了无数心血?
但扎心的真相却告诉我们——为人父母,太在乎自己的孩子,却未必是好事。
![]()
![]()
养育最大的误区:过度在乎孩子
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提出过一个观点:“一个母亲在哪件事上对孩子的心很重,孩子早晚在这件事上会有麻烦出来。”
她在一次演讲中讲过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案例。
有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坚决不肯吃学校食堂的饭菜,每天都靠自带的饼干和零食充饥。家长无奈之下,找到她寻求帮助。
通过深入沟通,陈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原来,从孩子第一天入学起,每天放学回家,父母都会不停地追问:
“今天中午吃的什么?每个菜都是怎么烧的?放了哪些配料?厨师是炒的还是炖的?”
就连一道普通的番茄炒蛋,都要刨根问底:“里面番茄和鸡蛋到底哪个放得多?”
父母这份过度紧绷的“吃饭焦虑”,本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饱、吃不好,却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孩子对“在学校吃饭”这件事产生了抵触,最后干脆什么都不吃,只依赖自带的零食。
很多焦虑的家长都有个共同特点——把孩子当成自己世界的中心,满心满眼全是他们,一切都围着他们转。
但这样一来,养育中原本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在父母眼里无限放大,最终成为我们的焦虑之源,并传递到孩子身上。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对着镜头,语气激动地倾诉着。
原来,她在给女儿找校服的时候,在口袋里发现了原本应该在教师节送给老师的小礼物。
孩子表示,这是老师退回来的。可这位妈妈不信,认定是女儿在撒谎,并为此情绪失控,在镜头前声泪俱下。
只见她边哭边说道:“我班都不上,我也不赚钱,我就天天陪着你上下学,没想到你就这样说谎!”
![]()
这位妈妈的状态,让无数网友直呼窒息。
记得有一句话这样说:“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紧,那么他就永远长不大。”
这是因为,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靠躲在父母羽翼下实现的,而是得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碰壁、去试错、去慢慢学会解决问题。
而父母这种过度的在意和关怀,实际上阻断了这一过程,还会让孩子觉得:“我做不好也没事,反正有爸妈给我兜底,我离了他们不行。”
到最后,孩子大概率变成巨婴,一点压力都杠不住,最终错过了构建自我效能的机会。
这其实是以爱之名,亲手为孩子的成长设下枷锁。
![]()
大人越在乎孩子,孩子越不爱你
事实上,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过度在乎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90.2%的人对父母的过度关心倍感压力。
![]()
节目《少年说》中,高一女生康云逸曾分享过她的经历。
这些年来,她的母亲将全部生活重心都倾注在了她身上。小到日常吃穿住行,大到学习和人生规划,全部安排得无微不至。
为了能全身心照顾她,母亲甚至主动舍弃了自己的工作、社交圈子和曾经热爱的兴趣。
这份沉甸甸的爱,却让康云逸感到透不过气。站在高台上,她告诉母亲:
“妈妈,你已经成功升级成一名24小时老妈,你生活中的一切,你的所思所想,你的一言一行,都是以我为中心。”
但她坦言,她更希望母亲能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回到职场发光,还是和朋友相聚谈心,都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自己。
俗话说得好:“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亲子关系中,大人如若太过用力,孩子很可能因为长期被束缚而日益抵触,最后彻底爆发,走向叛逆。
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帖主表示,自己从小到大感到最痛苦的不是沉重的学业压力,而是母亲“无微不至的爱”。
记忆中,他只要皱个眉,母亲就会嘘寒问暖;只要一个眼神,母亲就上前询问;但凡有一声轻咳或喷嚏,母亲就立马如临大敌般,紧张地递上温水……
这份密不透风的关怀,让这位网友倍感抗拒。他感觉自己像是时刻被盯着,丝毫得不到自由。
他逐渐对母亲心生反感,后来发展到听见对方的声音都会习惯性厌恶。
他说,尽管自己也知道,母亲这样是因为爱他,可他却感受不到快乐和温暖,相反却是无尽的痛苦和挣扎。
想到《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本书里的话:“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不懂得怎么爱孩子,而是给孩子的爱太多。”
事实上,亲子关系正如同手中的沙。爱得太密,就像沙子抓得越紧,最终只会流失越快。
如此得不偿失的结局,相信没有父母愿意看到。
![]()
![]()
成功养育的前提:学会“不管”
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在被问起教育子女的秘诀时,曾非常干脆地说过两个字——不管。
他说,“现在的家长,说得太多了,一天到晚盯着孩子,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孩子碰到问题了,家长可以指点一下,但不用整天盯着他们,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
其实,所谓不管,并不是放任孩子的意思。这份不在乎的背后,正揭示了养育最大的真相——成长需要空间,爱也需要距离。
学会“放手”,适当“忽略”,懂得“留白”,我们的孩子才能真正长大成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