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虫子,外号“接吻虫”,它总喜欢挑人的脸颊或嘴唇下口,像是在偷偷献吻,然而这个“吻”的代价,却是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夺走超过一万人的生命。
它能在你体内潜伏数十年,悄无声息地侵蚀器官,最终致命。
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新型疾病会流传到咱们这边来吗?
咱们先说说这“接吻虫”到底是咋害人的,它学名叫锥蝽,专挑夜里人睡觉的时候出动。
你睡得正香的时候,它就循着你呼出来的二氧化碳,精准找到你的脸,尤其是嘴唇、脸颊这些嫩地方,上去就咬一口。
咬的时候你可能没啥感觉,可最要命的是,它咬完还会在伤口旁边排便,那粪便里藏着克氏锥虫寄生虫。
人睡迷糊了,觉得伤口痒就顺手抓两下,这一抓,寄生虫就顺着伤口钻进身体里了,感染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有人可能觉得,被虫子咬了能有多大事?顶多痒几天呗。
可这“接吻虫”带来的病,偏偏是个“隐形杀手”。
刚开始感染的时候,症状跟感冒差不多,发点烧、浑身没力气,很多人都以为是普通感冒,随便吃点药就不管了。
可实际上,这寄生虫已经在你身体里扎根了,潜伏期能长达10到30年。
在这几十年里,你该上班上班、该吃饭吃饭,一点感觉都没有,可寄生虫却在悄悄繁殖,慢慢侵蚀你的心脏、肠道这些重要器官。
等到症状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晚了,20%到30%的感染者会出现心脏衰竭、巨结肠这些致命问题,到时候再治,难度就太大了。
在南美地区,这病夺走的人命比疟疾还多,你说吓人不吓人?再看看美国现在的情况,那真是让人捏把汗。
最早的时候,也就南部几个州发现了“接吻虫”,可没多长时间,疫情就扩散到了32个州。
不是说美国的疾控中心(CDC)很厉害吗?这次却掉了链子,反应慢半拍,等意识到问题严重的时候,本土传播链都已经形成了。
美国南部的气候本来就适合锥蝽生存,温度、湿度都刚好,这虫子在那儿繁殖得飞快,加上很多人一开始没重视,没及时做好防护,疫情一下就失控了。
不过,美国这次疫情能闹到现在失控的地步,不光是虫子本身厉害,更关键的是美国自己在防控上出了大问题。
首先就是这认知偏见和政治操弄,“接吻虫”带来的病最早在南美、拉美地区多。
美国一开始就给它贴了个“热带病”“外来病”的标签,觉得这是别人家的麻烦,跟自己本土没关系。
等到虫子在南部州出现,病例慢慢多了,他们不想着怎么查源头、防扩散,反而把锅甩给了拉美移民,说都是移民把虫子带进来的。
可事实呢?移民群体因为住的地方往往条件差,通风不好、卫生设施不完善,反而成了“接吻虫”叮咬的重灾区,是最大的受害者。
就因为这错误的偏见,他们迟迟没把本土环境排查当回事,等到发现自家院子里、墙角下都有锥蝽繁殖时,虫子早就悄悄把传播链织满了32个州,再想控制就难了。
再说说医疗体系的缺陷,更是让防控成了“半拉子工程”。
其实对付这病的诊断技术、治疗药物早就有了,可美国的医疗体系这些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公共卫生系统越来越弱。
他们总盯着急症、重症,花大价钱在抢救上,却把“预防”这事抛到了脑后。
对付这种潜伏期长达几十年的慢性传染病,本来得靠早期筛查、社区宣传、环境消杀这些预防措施。
可美国在这方面投入少得可怜,预算一砍再砍,负责公共卫生的人员也不够用。
更倒霉的是,前几年新冠疫情折腾下来,医疗资源早就被挤占得差不多了,哪还有精力顾得上“接吻虫”带来的病?
等到大量患者出现心脏衰竭、巨结肠这些重症,医院根本接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恶化。
最让人无奈的,还是资本逻辑在背后拖后腿。
这病要想控制住,疫苗和新药是关键,可现在全世界都没有有效的疫苗,能用的药物还是50年前研发的老药,效果有限还副作用大。
为啥没人研发新药新疫苗?说穿了就是药企觉得“无利可图”。
“接吻虫”叮咬的患者,大多在低收入地区,不管是美国本土的穷人,还是拉美移民,都没多少钱能花在长期治疗上。
药企眼里只盯着能赚大钱的慢性病、癌症药物,这种“小众”“患者穷”的病,他们根本不愿投入资金搞研发。
就这么着,几十年过去了,防控手段一点没进步,虫子在前面扩散,人类在后面只能用老办法应付,怎么可能挡得住?
认知跑偏、医疗拖后腿、资本不待见,这三股劲凑到一块,美国的防控能不失败吗?
有了美国的前例,咱们国家现在虽然还没发现输入病例,但潜在的威胁一点都不小,要是不提前防备,说不定就会走美国的老路。
先说说风险评估这事,真不能掉以轻心。
咱们国家南方的广东、广西、云南这些省份,气候跟美国疫情严重的南部地区特别像,夏天又热又潮湿,正好是锥蝽喜欢的生存环境。
更关键的是,咱们国家已经发现过本土的锥蝽种群了,之前在四川、福建等地的农村,就有人在院子里、墙角边见过这种虫子。
这意味着传播的基础已经存在了,只要有携带克氏锥虫的“接吻虫”进来,或者有感染的人把寄生虫带进来,一旦跟本土锥蝽结合,很可能就会形成传播链。
现在国际往来这么频繁,不管是从疫区来的旅客,还是进口的货物、木材,都有可能把虫子带进来,这种风险可不是说说而已。
再看咱们的防控短板,说出来可能会让大家有点担心。
首先是医生的认知度太低,很多基层医生根本没见过“接吻虫”带来的病,连相关的知识都很少接触。
要是真有人被叮咬感染了,初期出现发烧、乏力这些类似感冒的症状,医生大概率会按普通感冒来治,很容易误诊漏诊。
等到患者出现心脏衰竭这些重症时,再想补救就晚了。
其次是公众对此病几乎一无所知,别说怎么防了,好多人连“接吻虫”的名字都没听过。
晚上睡觉开窗不装纱窗,院子里堆着杂物也不清理,这些都给虫子提供了生存空间。
不过好在现在咱们还有“提前设防”的窗口期,只要做好应对措施,就能把风险压下去。
首先得加强口岸检疫,不管是机场、港口还是陆路口岸,对从美国疫情州来的旅客,要重点监测身体状况,一旦发现有发烧、乏力症状,得及时排查是否感染。
对进口的货物,尤其是木材、水果这些容易藏虫子的,要仔细检查,不能让“接吻虫”混进来。
然后是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认知,卫生部门得赶紧组织培训,把“接吻虫”的识别、疾病的诊断方法教给医生。
特别是南方省份的基层医生,让他们遇到疑似病例能及时识别、及时上报。
最后就是普及公众防护知识,通过社区宣传、短视频、海报这些方式,告诉大家“接吻虫”长啥样、喜欢藏在哪、怎么防。
这些措施看着简单,却是守住安全的关键。
美国已经用32个州的失控教训告诉咱们,这种“隐形杀手”一旦扩散,再控制就难了。
咱们现在有宝贵的时间提前设防,可不能像美国那样一开始不上心,等出了问题才着急。
毕竟这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只有咱们从口岸到医院再到个人都做好准备,才能真正挡住“接吻虫”的威胁,让这致命的“吻”离咱们远远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