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东坡,大家第一印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把酒问青天”“三国周郎赤壁”这样的豪迈的句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不过,苏轼也是常人,和我们大家一样。
![]()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的晚上,这个时候苏轼在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第四年,苏轼正准备脱衣服睡觉,结果月光照进来了,睡不着了,怎么办,找人夜游去!
找谁呢,听说张怀民在附近的承天寺。
而此时的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谪居于此。
张怀民也没合眼,俩人就在院子里溜达,瞅着月光下那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这一幕不仅展现了苏轼与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谊,也透露出他们作为"闲人",对生活的从容与淡泊。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个时候,月光从门口射进来。于是,我非常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便前往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当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是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天晚上没有月亮呢?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感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最后,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个张怀民是谁?
![]()
张怀民(生卒年不详),字梦得,一字偓佺,号 “柯山”,籍贯为北宋蕲州蕲水(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北宋官员。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
张怀民曾历任多个地方官职,如 “承天寺监官”(掌管寺庙事务的官员,这一职位是他与苏轼交集的关键)、黄州通判(协助知州处理政务的副职)等。他的仕途较为平淡,未跻身朝廷中枢,但以清廉、务实著称,当地百姓对其评价较高。
张怀民之所以被后世铭记,核心是他与苏轼的友情,而这一友情的 “载体” 便是苏轼的名作《记承天寺夜游》。
除《记承天寺夜游》外,苏轼还在多首诗文中提及张怀民,例如:《答张怀民》:苏轼写给张怀民的书信,信中谈及黄州的生活琐事,如 “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可见二人常交流文学创作。《怀张梦得》:诗中 “忽闻檐外竹,不改岁寒枝”,以竹子比喻张怀民的品格,称赞他在逆境中坚守气节。
![]()
如今,在湖北黄冈的承天寺遗址(今已重建),仍有纪念苏轼与张怀民夜游的景点,二人的友情也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