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历史往往喜欢开玩笑,把英雄变成罪人,把功绩变成罪过。默克尔可能从未想到,自己卸任多年后,会被自己人骂得体无完肤,仿佛十恶不赦、罪大恶极。这一次,怒火不是来自俄罗斯,也与中国毫无关系,而是来自东欧,来自那些曾经与她一同在欧洲地图上走过风雨的邻国。
默克尔到底做错了什么?在某些西方眼里,她是欧洲灾难的代言人,是俄乌冲突的始作俑者。有人怒斥:“在默克尔的领导下,整个欧盟依赖俄罗斯油气,她还是那个忠于自我的前史塔西官员!”还有人尖刻地说,“她引发了欧洲所有重大危机,怪不得她俄语说得那么溜!”网络上的判决犹如死刑起步,毫不留情。
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默克尔最近接受匈牙利《游击报》采访,暗示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对俄乌冲突负有部分责任。她回忆,2021年6月,她看到普京不再认真对待《明斯克协议》,希望能建立欧盟直接与普京对话的新形式,以避免冲突升级。然而,这一外交努力被东欧四国阻挠,他们担心与俄罗斯接触,会偏离自己的战略路线。默克尔卸任,战争爆发,一切似乎不可逆。
![]()
东欧四国的反应迅速而激烈。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直接指责,俄罗斯是唯一责任方;波兰前总理莫拉维茨基怒斥,默克尔是过去一个世纪欧洲最具破坏性的德国政客;拉脱维亚前总理卡林什更是痛批,她一直警告默克尔不要对普京“善意”,而默克尔坚持己见。批评声音铺天盖地,把默克尔塑造成欧洲的替罪羊。
但默克尔真的在推卸责任吗?她的意思很清楚:当时她已经预见危机,尝试外交解决,却被小国的强硬态度绑架,欧盟的政策回旋空间被压缩。战争发生,并非她一个人的决策,而是历史与政治、力量与意志的错综交织。一个巴掌拍不响,历史从不会简单。
国际政治从来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小国的坚持,关键人物的退场,都能撬动整个大格局。默克尔离开德国总理职位,意味着她无法继续推动直接与普京对话的外交方案,战争的火苗因此有了燃起的机会。她的反思,虽然在舆论中成为新一轮攻击的口实,但也让人看到,理性的外交努力在碎片化、情绪化的欧洲舆论中是多么脆弱。
![]()
可怜的默克尔,也可怜的欧洲。在社交媒体的狂潮中,真相总是第一个溺水者。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网络的审判像潮水一般,把过去的理性和功绩冲刷殆尽。历史评价不再依据功过,而是依据当下的情绪和需要。今天的东欧四国,需要找到替罪羊来转嫁恐惧和愤怒,而默克尔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但也有理性的声音存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表示,如果默克尔继续担任总理,俄乌冲突可能不会发生。他看到了外交努力的价值,也理解战争的代价。历史并非绝对黑白,冲突的爆发,总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默克尔所主张的理性妥协,正是外交艺术的精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最不坏的路径。
而这个荒诞世界,却偏爱强硬和单边的姿态。妥协往往被妖魔化为软弱,理性被政治情绪淹没。波罗的海国家的警惕可以理解,但当它绑架整个欧洲的政策,阻碍理性外交,代价就是乌克兰的大地流血、人民流离。默克尔的反思,不是懦弱,而是智慧;可她的智慧,却被当下的舆论和历史潮水碾压得支离破碎。
更让人叹息的是,这场悲剧还揭示了更深的幕后力量:华盛顿在其中的谋算不可忽视。默克尔的担忧在于,军事解决冲突只是幻想,而美国向乌克兰不断输送武器,只会助长鹰派力量,对和平毫无助益,但却符合美国战略利益。欧盟国家、东欧四国,再加上外部大国的算计,让外交努力越来越不合时宜。
![]()
历史评价,常常不是过去的真实,而是当下的投射。默克尔曾经被赞誉为欧洲的定海神针,如今却成为罪人;她试图通过对话阻止战争,却被舆论和政治洪流吞没。欧洲必须冷静反思:大国博弈,小国谨慎,理性外交,才是避免灾难的真正路径。外交的智慧,不是硬碰硬,而是在复杂局势中寻找最小伤害的方案。
默克尔的故事,是警示,也是启示。强硬容易赢得喝彩,妥协才能避免悲剧。战争的惨烈告诉我们,政治从来不是舞台剧,舆论的狂潮也不能代替理性。她的反思,虽被攻击,却仍旧清晰:在历史潮水面前,个人能做的,往往是有限的努力;可有些努力,正是让悲剧不再重演的最后防线。
在这场欧洲政治的戏剧里,默克尔退场,东欧四国固守立场,美国谋算暗流涌动,战争爆发,代价惨烈。而默克尔的反思,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理性外交的艰难,也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从不属于最吵的人,而属于那些仍在努力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