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
记者 邢诗瑶
比起手机里的滤镜,蓝色在古老的技艺中自有一套显影方式。
板蓝根等植物发酵成靛,入缸为青、出缸成蓝——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湖山丝韵”工作室里,“85后”教师金琳琳带着学生,让传统印染手工技艺“活”起来。
推门而入,抬头是一片“湖”,低头是一汪“蓝”。走进这间扎染艺术工作室,2匹棉麻布在天花板铺开水面,无数只手工小鱼随风游弋;一侧染缸轻涌、晒架成排,缝纫机、夹片与麻绳井然有序放置。
“热爱是所有理由和答案。”工作室门口的一句话,像是金琳琳的座右铭。2015年,《恋恋植物染》一书领她入门,她随即在学校开了公开课,反响出乎意料。学校重视非遗传承,很快为她腾出独立空间,“湖山丝韵”由此落地生根。
湖州自古丝绸繁盛、渔桑并兴,周遭的太湖水系、苕溪风物,构成了江南手工艺的母体生态,沉淀在“蓝”的纹理里:水纹寓连绵不息,鱼纹兆年年有余,稻穗寄五谷丰登。10年耕耘,她把身边的风物搬进课程,再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法,让学生在一针一线一布间与乡土美学不期而遇。
课堂上,金琳琳先让学生亲手清洗布料,晾至七八成干;随后经过折、缝、扎3重基本功后,将布放入靛蓝中浸染3至5分钟后拆线,看蓝色从白纹间漫出,收获第一重层次之美;随后简单清洗,挂架晾干,一件作品就诞生了。
“扎染的魅力就在于拆线这一刻。”她介绍,一块布料经过设计图案、捆扎、浸染、氧化、拆线、晾晒等多道工序,“折、缝、扎”这3重基本功的松紧与时间上的细微差别,都会呈现不同纹理与深浅。
为攻克早期“缝扎后图案模糊”的难题,金琳琳还专程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系统掌握缝扎技巧,技术瓶颈随之突破。此后,她又自学蜡染、蓝印花布等技艺,编写《中国传统印染手工艺》校本教材,拍摄系列教学视频,用更直观的方式带学生“看见颜色如何呼吸”。
耕耘会发光!2021年,“湖山丝韵”在湖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工作坊评比中获一等奖,并在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二等奖;她指导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扎染”视频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三等奖;蓝印花布与扎染作品多次在省市赛项中摘金夺银。
传承也在“走出去”。她上线《手把手教你扎染》等系列课程,其中在浙江学习平台的播放量达58.8万次,成了公众认识印染之美的一扇“蓝色窗口”。同时,她与社区、幼儿园、文化馆合作开设公益体验课,降低“上手”门槛;又把“鱼米之乡”的符号化作可穿戴的“湖州记忆”,开发帆布袋、丝巾、玩偶等实用又时尚的衍生品,让古老纹理回到日常。
“我想让天花板上的小鱼游出教室,游进市井。”金琳琳说,把湖州的风光与手艺人的温度,一并染进四时人间——那一抹靛蓝,便在当下的生活里,继续生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