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照鸢都千年圆
王玉龙
“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元朝状元张起岩笔下的《麓台秋月》,描绘出潍坊中秋夜的诗意画卷。在这片土地上,中秋的月光似乎格外清澈,它照亮了嫦娥奔月的云台山,倾泻在苏轼把酒问天的超然台上,也温柔地抚摸着孩子们手中捧着的“月儿”。
当嫦娥的传说与“念月儿”的童谣在时空中交汇,潍坊的中秋文化便展现出它独一无二的地域气质。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在潍坊,中秋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
![]()
千年明月照寒亭:嫦娥遗韵越古今
在潍坊寒亭区寒亭一村,有一座不起眼的云台山高庙。推开红色大铁门,沿着高约10米的庙台台阶而上,别有一番洞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年村民指着东北角的古井说:“这里就是当年嫦娥奔月的地方。”
在寒亭,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说是嫦娥在地上的王宫里住久,看到自己变老的模样,吃下后羿留下的仙药飞向月宫;另一说则是她中秋在浴池洗澡时,不慎掉入井中,随着上升的云雾飘向月亮。
历史学者考证,嫦娥传说与“后羿射日”、“寒浞代夏”等历史典故交织。寒浞杀死后羿后,将国都迁到现在的寒亭,称为寒国。为讨好嫦娥,寒浞在嫦娥经常观月的地方建了一座“广寒宫”。
这一传说从汉代起就在寒亭流传,形成了完整的传说体系。为纪念嫦娥,当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都会举行盛大庙会。2021年,“嫦娥奔月的传说”入选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嫦娥的故事,为这个数千年历史的厚重古地增添了浪漫奇幻的色彩。当地非遗传承人王乃云创作了《嫦娥奔月》系列年画,以12幅画面配七言诗,生动再现了这一传说,作品还荣获了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批以“嫦娥”为背景的文艺作品也在当地陆续出现。在潍坊人心中,嫦娥不是遥远的神话人物,而是承载着家乡记忆的文化符号。
![]()
超然台上问青天:文脉流转寄明月
潍坊与中秋的文化联结不止于神话传说。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在诸城超然台上把酒问天,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超然台原系北魏时所建城墙土台,苏轼知密州时扩建,其弟苏辙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赋名“超然台”。台上,苏轼不仅创作了《水调歌头》,还写下了《超然台记》等大量名篇,形成了“游于物外”的超然思想。
如今,超然台前立着苏轼塑像《把酒问天》,气韵流畅,与超然台相得益彰。诸城市民李女士说:“月圆之夜,明月与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建筑相辉映,站在超然台广场赏月,别有一番滋味。”
苏轼离任后,当地人为纪念他,每年中秋便用他研制的配方制作“东坡月饼”。至今,诸城的一些糕点店在中秋期间还会推出这款月饼。
同样浸润着中秋月色的还有“潍县八景”之一的麓台秋月。麓台位于潍城区浮烟山上,是汉代丞相公孙弘刻苦攻读之地。元朝张起岩中秋夜登麓台,见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万籁俱寂,似有读书声隐隐入耳,于是写下了《麓台秋月》一诗。
银河漾漾净天街,
碧月辉辉照麓台。
台上读书燕太子,
清光依旧向人来。
明代尚书刘应节辞官返乡后,在此创建麓台书院,使这里成为明清潍坊的文化教育中心。今天,麓台文化博物馆每年中秋都会举办迎中秋活动,打造专属麓台的文化之旅。
![]()
童谣声里“念月儿”:古俗淳风寓团圆
“念月儿来,念月儿来,一斗麦子一个了!”在旧时,每年中秋傍晚,潍坊的孩子们便会捧着老人精心制作的“月儿”,走出家门,在月光下唱起童谣,走街串巷。
“月儿”是潍坊独有的中秋食品,是一种用小麦粉和小枣制作的蒸制面食。它与月饼不同,保留了华夏民族早期祭祀月神时食品的原貌。老潍县美食研究专家于家干认为,这是潍坊人民对历史的特殊贡献。
制作“月儿”的工艺颇为讲究。一般直径在20-30厘米左右,底座是圆型面饼胚,中间整齐摆放小枣,再盖上一层面饼胚。最精彩的是上面的装饰——巧手的主妇们会捏出面花、小动物,复杂的还有桂花树、玉兔捣药、嫦娥起舞等造型。
中秋夜,当月亮升起,孩子们便聚在一起,点上一支香,开始“念月儿”。他们相互欣赏评论谁家的“月儿”做得又大又白又精美。待月亮高挂,大人们呼唤孩子回家,将“月儿”切分成几等份,全家共享。
清末潍县翰林梁文灿的《蝶恋花·中秋》生动描述了这一场景:
“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
“月儿”,是潍坊民间自制的“月饼”,是对一年丰收的礼赞,也是合家团圆、幸福如意的祈愿。
手中“月儿”掌心传:非遗薪火映古今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蒸月儿”、“念月儿”的习俗曾面临消失的危机。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这一传统焕发新生。
一些单位在有意识地传承这些民俗。比如,金宝面月制作技艺已入选潍坊市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负责人介绍,他们延续了老一辈传下来的制作工艺,每年中秋节,金宝面月都供不应求。
刚进入农历七月,工人们就开始忙碌,基本每天能制作一千多个。不仅线下销售火热,线上也卖得红火。
社区里的非遗传承活动也如火如荼。在不少社区,面食制作高手欢聚一堂,交流“月儿”的制作经验。一位老人现场展示传统“月儿”制作技艺,她说,她每年中秋都要蒸十多个“月儿”,分赠亲朋。
老字号月饼同样承载着潍坊人的中秋记忆。恒盛斋的重油月饼配以果脯、青红丝、冰糖等,外酥里软、甜而不腻。特别是圆形月饼表皮明显的漩涡状起酥,象征着“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有市民感慨:“以前物资匮乏,就盼着能吃上这口老味道。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这口老味道可以随时吃得到。”
![]()
古今月华共一轮:鸢都风流续新篇
潍坊的中秋文化,融合了神话传说、文人雅士和民间习俗,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体系。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苏轼的超然情怀,再到普通百姓的“念月儿”,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在这片土地上积淀、融合。
“仰天高挂秋月圆”——古人这样赞美仰天山的中秋美景。在今天,月亮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潍坊人格外重视家庭团圆。在不少人心目中,“八月十五小过年”,团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清末潍县诗人郭麟在《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中秋难得是晴天,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小儿齐唱月光圆。”
月光之下,潍坊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正以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秋文化。当孩子们捧着“月儿”唱起童谣,当超然台的月光依旧皎洁,当嫦娥的传说被一次次讲述,潍坊的中秋文化便在这古今交融中生生不息。
月圆中秋。一轮皎月下的云台山高庙,依稀可见往昔祭祀嫦娥的盛景;超然台前,苏轼把酒问天的身影仿佛从未离去;而街头巷尾,孩子们“念月儿”的童谣声依然清脆悦耳。
文化的传承从未间断,还在向前。
美好的意愿从未远离,紧密相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