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瞰潍坊:一方风土,万里国魂
王玉龙
秋分过后,潍水之畔的风开始变得清朗。当第一只“蝴蝶”乘风而起,鸢都的天空便成了大地写给苍穹的请柬。这不是简单的嬉戏,而是齐鲁儿女用千根竹骨、万尺丝线完成的天地对话——正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风筝线另一端系着的,是农耕文明对宇宙秩序的朴素理解。
这种对天地节律的敬畏,在十月的潍坊呈现出奇妙的叠印:传统扎制风筝的匠人会在绢面上描绘北斗七星,而今天的孩子用彩笔画出天安门广场的烟花。当千万只风筝化作空中长城,当“龙头蜈蚣”在云海里腾跃,这何尝不是一种流动的图腾?潍坊人用延续六百年的放飞仪式,完成对“上升”意象的永恒追求,恰如这个民族对复兴梦想的执着守望。
![]()
在杨家埠的古朴民居里,老艺人在坚硬的梨木上用更坚硬的刻刀雕琢时光。朱砂红、槐花黄、靛蓝——这些从自然中淬炼的色彩,最终在宣纸上凝固成门神凛然的眉目、丰腴的鲤鱼、以及总在咧嘴笑的胖娃娃。一幅幅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藏着中国人最本真的精神密码:对祥瑞的祈愿,对丰收的歌颂,对现世生活的炽热爱恋。
而当这些古朴的版画遇上国庆,传统符号便有了当代叙事:秦琼敬德守护的不再是朱漆木门,而是广场上飘扬的旗帜;连年有余的图案里,锦鲤竟似跃过了华表柱的纹路。最动人的是那些套印的《盛世长卷》,将高铁穿山、神舟飞天与农耕采桑并置时空,仿佛在说:所谓国庆,不过是千年文明脉络上最新鲜的枝芽。
![]()
潍坊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子孙永宝”的铭文仍可触摸。这座曾汇集陈介祺“万印楼”藏品的城市,自古便懂得如何将精神铸进不朽的物质形态。当金石学大家用拓片留存文明基因时,他们不会想到,后世会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延续这种“刻石记功”的传统。
而今在白浪河畔,国庆烟花倒映水面的一刻,总让人想起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写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金石篆刻到导弹命名“东风”,从青铜饕餮到C919大飞机的航迹,中国人始终在用不同的材质诠释同一种气质——那种在时间洪流中确立永恒的决心。
![]()
摊开地图,潍坊恰似神州大地的微缩盆景:东接崂山云海,西揽泰山余脉,北望渤海波涛,南听沂蒙松涛。这种地理上的“十字路口”属性,造就了兼收并蓄的文化性格:既有孔孟之道的庄重,又有齐文化开放创新的基因。
当九三阅兵的机群掠过天际,或许会有老者想起1948年那个黄昏——潍县战役的硝烟刚刚散尽,城墙下的人们用铁锹平整弹坑,种下第一棵树,栽下第一朵花,铺就第一条路,建筑第一所房屋。如今这座城市的国庆之夜,既有非遗传承人用古法扎制百米的风筝翱翔天际,也有潍坊动力企业打造的发电机组在边疆点亮万家灯火。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恰是中国道路的生动注脚。
![]()
当十月的阳光穿过十笏园的雕花木窗,在青砖地上投下光斑的迷宫;当十月的清风吹过人民广场的鳞次栉比,于现代轮廓间低语岁月的变迁;当十月的晨雾拂过沂山潍水的平畴沃野,为丰收的大地披上朦胧的轻纱……你会理解潍坊与国庆的深层默契:这里的人们早已参透,所谓“大庆”,不仅是某一时刻的礼赞,更是将平凡日子编织成锦的恒久功夫。
从潍坊到北京,从风筝线到国旗杆,从木版年画的吉庆红到天安门广场的中国红——这是一条文明自我确认的路径。当我们在这个秋天,看潍坊的柿子树上挂满灯笼般的果实,看潍坊大街小巷的商铺上自发“长满”红艳艳的旗帜,我们便突然彻悟:国庆的真正含义,就藏在这片土地春华秋实的固定节律里,藏在那些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的朴素面容上。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沂山巍巍,潍水汤汤,见证的永远是一个民族在时间经纬处的永恒舞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