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报道组 张曌 通讯员 王荣军) 近日,常山县中医医院急诊科接连收治多例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的患者。经医护人员紧急洗胃、补液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已趋于稳定。在此,常山县中医医院内科病区主任江萍提醒,当前正值野生菌类生长旺季,切勿采食来源不明的蘑菇,谨防发生中毒事故。
日前,常山县新昌乡村民刘阿姨因食用野外采摘的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起初她认为是得了急性肠胃炎,未及时就医,后经县疾控中心鉴定,其食用的蘑菇实为剧毒品种“大青褶伞”。好在送医及时,经过医院专业救治,刘阿姨目前已康复出院。
“蘑菇虽味道鲜美,但误食毒蘑菇可能危及生命。”江萍介绍,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
1.胃肠炎型:食用后6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毒蕈碱样型:表现为流涎、流泪、心率减慢、瞳孔缩小,严重时可引发肺水肿。
3.神经精神型:会出现心动过速、瞳孔散大、兴奋狂躁等异常症状。
4.溶血型:可能导致急性溶血、脾肿大等问题。
5.肝损害型:可引发急性肝衰竭、黄疸等严重肝脏损伤。
蘑菇中毒的潜伏期从0.5小时到12小时不等,病情严重程度与蘑菇毒性、食用量、患者年龄及基础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老年人、体质较弱者或食用量较大的人,往往发病更快、病情也更重。”急诊科副主任祝雪琦强调。
“很多无毒蘑菇与有毒蘑菇生长在同一区域,且外观极为相似,普通人很难准确分辨。”祝雪琦提醒,市民应坚决避免采摘和食用任何野生蘑菇,尤其要警惕形态、气味、颜色异常的品种。若有多人共同进食野生蘑菇,一旦其中有人出现中毒症状,所有同食者都应及时就医,不可心存侥幸心理拖延治疗。
医生特别提醒,一旦发生蘑菇中毒,需立即采取催吐措施,并携带剩余的蘑菇样本尽快就医,以便医生精准判断中毒类型、制定治疗方案。具体治疗需根据中毒类型而定:胃肠炎型可通过洗胃减少毒素吸收;已出现脏器损伤的患者,则需使用解毒剂,必要时还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