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长假期间,“鸡排哥”热度持续走高,但随着泼天流量到来,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
比如随着鸡排哥的频上热搜,山东的拉面哥也被卷入了舆论。
![]()
拉面哥曾因“3块钱一碗面,15年不涨价”走红,但自从直播带货后也饱受争议,回应记者最多时一天能接到10多个辱骂电话。
不止拉面哥,曾经爆火的晓华理发店也是一样的,有记者近期打卡晓华理发店,发现已经没有了去年11月的疯狂和爆火排队场面。
于是有人在评论区发出感慨,从拉面哥身上看到了未来鸡排哥的样子,担心鸡排哥也将被大家遗忘。
不可否认,从“拉面哥”到“晓华理发”再到“鸡排哥”,这些普通人因被流量砸中,短时间内成为民间网红,带火了地方文旅,但也经历着从造神到毁神的流量游戏考验。
在这个流量时代,短视频里围着鸡排哥小摊的人乌泱泱的,镜头怼着脸拍,追问着各种问题,那阵仗,和当年山东费县的拉面哥火起来时一模一样。
有意思的是,面对镜头里的追问,鸡排哥也说出了似曾相识的话:“暂时不会直播带货。” 就这一句“暂时”,比当年拉面哥“坚决不带货”的表态留了余地,显然是看过拉面哥的故事,知道给自己铺条后路。
拉面哥当年信誓旦旦说不碰带货,后来却把直播当成了主业,即便被骂“背叛初心”,也只能用“不能活在别人嘴里”给自己圆场,这份尴尬,鸡排哥显然不想原样复刻。
有意思的是,在鸡排哥爆火全网的时候,拉面哥也站出来发声,祝福“鸡排哥”越来越火,并且喊话网友不要过度打扰“鸡排哥”。
![]()
现在的鸡排哥,正处在流量最旺的阶段。摊位前挤满了打卡的网红和路人,身边的亲戚朋友估计也跟着热闹起来,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很少有人能保持绝对清醒。
就像当年的拉面哥,一开始只是想安安稳稳卖3块钱的拉面,可流量涌过来后,生活彻底被打乱,最终还是走上了带货的路——毕竟比起风吹日晒的摆摊,带货不用遭罪,收入还更高,在世俗的评价体系里,这似乎是“进步”。
但鸡排哥和当年的拉面哥,眼下看着又有点不一样。他火了之后明确拒绝了加盟和带货的诱惑,还在守着自己的小摊炸鸡排,没立刻被流量推着走。可问题是,流量这东西保质期很短,围着他拍视频的人迟早会散去,到时候怎么办?
无数的“前辈”早就用经历证明了,流量的尽头好像真的只剩带货这一条路。鸡排哥现在说“暂时”,到底是真想守住小摊初心,还是在等流量更稳的时候再入场?
过来人拉面哥太懂这种处境了,当年自己也是被“淳朴”的标签架在高处,可真要靠摆摊维持生活,面对熟人的冷嘲热讽和现实的经济压力,带货成了难以拒绝的选择。
现在鸡排哥能顶住诱惑,但谁也说不准,等热度降了,身边人开始念叨“流量别浪费”,或是出现更实在的利益诱惑时,他会不会改变主意。毕竟赚钱不丢人,这话虽然直白,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现实考量。
其实大家纠结的不是带货本身,而是“人设崩塌”的落差。拉面哥让人唏嘘,是因为当初把“不带货”的调子定得太高,后来的转变就显得刺眼。鸡排哥留了“暂时”的活口,反而显得更真实些,至少没把话说死。但流量资本的逻辑从来简单,捧红一个草根不是为了看他坚守小摊,而是等着流量变现的那天。
说到底,鸡排哥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拉面哥,关键不在“带不带货”,而在能不能守住自己的节奏。如果只是为了维持人设硬扛,迟早会被流量反噬;可要是想清楚了自己要什么,无论是继续炸鸡排,还是将来选带货,只要不违背当初的本心,也未必是坏事。
草根网红的初心从来不是“永远不赚钱”,而是别在流量里丢了自己。毕竟铁打的流量,流水的网红,今天大家能把鸡排哥捧成全网顶流,明天也能光速把注意力转向下一个“某哥某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