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因一套老房子的维修事宜亲身卷入了一场持续数月的 “邻里协调战”。这件事让我清晰看到中国大规模城市化浪潮褪去后,那些曾象征 “现代化生活” 的建于90 年代中后期的高层住宅,如当今社会一样也逐渐面临一场老龄化危机,开始面临“维修困境”。
这套房子是父母 1998 年单位分配的福利房,位于一座 22 层高的塔楼内,2000 年后按政策转为私有产权。作为 90 年代末城市住房改革的 “产物”,它曾是父母那代人从平房或筒子楼住进现代化高楼的骄傲。不过近30年的使用已经出现严重老化的情况,特别是高层水箱和上下水系统出现了泄漏,电梯也频繁出现问题。
![]()
于是在街道、社区的协调下,由街道出面由政府提供部分补贴的同时,动用维修基金对全楼的上下水系统、水箱和电梯进行更换。虽然看上去是个挺好的事情,但整个维修更换过程中意外不断,部分更换没能成功。
因为房子已经在我名下,所以我参与了全部过程,了解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坦白讲经过这件事,我认为未来中国城市内的高层住宅会面临严重的问题,许多楼房无论以前多么光鲜亮丽,未来都会变成贫民窟。
在我看来,一栋高层住宅楼就像一个精密但脆弱的生命体。电梯、供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外墙、防水等等类似于它的“器官”。按照官方的《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虽然产权是70年但普通房屋的设计使用寿命只有 50 年,而配套设施的使用寿命通常只有20-30年左右:电梯设计寿命 15-20 年,供排水管道 20-25 年,外墙保温层 25 年,消防系统 30 年。可以说一栋建筑在投入使用30年后,会进入一个集中的、雪崩式的故障报废期。而更换这些系统,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费用。
![]()
这又会产生两个特有的问题。
一是维修基金的使用限制问题,目前全国高层楼房对维修基金的平均使用率不足 5%,原因在于:
- 使用的表决门槛极高:按照现行规定,维修资金使用需经 “双三分之二” 业主同意,即需专有部分面积占比 2/3 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 2/3 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并同意。一栋高层建筑业主可达上千人,协调难度极大。
- 审批流程冗长:资金申请需经物业申报、业委会审核、住建部门审批等多个环节,常规审批周期长达 30 天,紧急维修也需 15 天以上。用北京话说就是等钱批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 使用范围受限:维修资金只能按规定的范围使用,而这个范围因为定义较早所以界定的较窄,许多新系统的维护更新不能使用。
二是维修资金总量不足:2010年前建成的住宅,维修资金缴纳标准每平米不到100元,就这点钱经过30年的通货膨胀来稀释,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基本上只能用杯水车薪来形容了。那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楼内的所有业主共同出资来解决维修问题。
![]()
但这年头一个住着几百户人家的楼里,许多还是租户。你让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段为一笔不菲的维修费达成共识并成功集资,坦白说这件事目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政府出面采取强制的方式,但政府才不愿意管这事呢,因为搞不好还惹一身骚。
于是穷的拿不出,自私的不愿出,出租的不管出,在无尽的扯皮和争吵中,电梯彻底罢工,水管彻底爆裂,外墙开始剥落,顶层开始漏雨,下水道开始堵塞。最终的结果就是欢迎来到曾在西方电影里常看到的大型贫民窟。
于是中产以上人士开始不得不搬往物业费更贵、邻居更有钱、业主委员会更强势的、更新的高层住宅里。人以群分,未来城市里将会分出分界明显的富人区和贫民窟。未来的“富人区”是那些通常是同一个阶层、拥有高收入和高认知的业主们,他们能够达成共识,愿意并有能力不断投入资金,维持其运转的少数高层小区。
而那些贫穷、自私的业主们将是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产,在无尽的内耗中,变成一座座不适合居住、高耸入云的贫民窟。
![]()
未来可能爆发大问题的是那种高低配的,既有回迁房或经适房又存在高档商品房的小区。
因为往往大家共享的是同一个物业公司和同一片公用设施,那么当公共设施因为没钱维修而瘫痪时,整个小区的居住品质都会被拖入深渊。因为穷人们在几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会天然的仇富,然后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你们有钱的就该多出钱",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最终整个小区因为衰败而大幅贬值,许多人离开并出租房屋从而涌入了更多低收入租客,最终即使是曾经的高端小区也就成为了一个贫民窟。
未来决定二手房价值的不是它的硬件和位置,而是整体业主的平均收入水平和组织能力。
可能有人说中国的政府性质会让国家不会坐视此事的发生。
但在我看来城市化的房地产大跃进一时爽,但城市人口需要就业岗位、需要养老金、医疗、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公共交通、供暖,自来水、下水道系统、电力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这些都要钱的。城市人口不像农村人好养活,一个月有个几百块钱就能活下去。城市看起来光鲜,经济上行时,拉动消费、创造繁荣。但当经济下行时,城市比农村脆弱多了。
而随着房地产下行导致土地财政崩盘,现在政府也缺钱,一个大型城市面临的是 “全方位的资金压力”。根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4 年的数据,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年在公共交通、医疗、养老、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上的支出,需超 500 亿元;而高层住宅的维护,是额外的 “沉重负担”—— 行业测算显示,一栋高度 100 米(约 30 层)的高层住宅,投入使用 10 年后,年均维护成本约 200 万元;若高度达 200 米(约 60 层),年均维护成本则飙升至 500 万元以上。更严峻的是,90 年代至今,中国已建成超高层住宅(高度 100 米以上)超 10 万栋,占全球超高层住宅总量的 60% 以上,如此庞大的维护需求,单靠政府补贴根本无法覆盖。
![]()
至于学习西方市场化模式,中国又面临 “独特的制度困境”。西方国家的高层住宅维护,依托 “土地永久产权 + 高物业费 + 资产增值预期”—— 业主因拥有永久产权,愿意持续投入维护以保证资产升值,社会资本也愿意介入;而中国是 “70 年产权”,且业主缴纳物业费的意愿极低(2023 年全国住宅物业费收缴率不足 70%,二三线城市低于 60%),社会资本自然不愿 “接盘”。更糟的是,2015 年后,二三线城市在房产热潮中仓促上马的大量高层住宅,普遍存在 “设计标准低、施工质量差” 的问题 ——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检测显示,这些住宅的外墙、管道等设施,寿命比一线城市同类建筑短 5-8 年,未来维护成本要高出 20%-30%;同时,这些城市的维修基金归集率普遍低于 50%,部分城市甚至不足 30%,相当于 “未雨绸缪” 的钱都没凑够。
按照当前的老化速度,行业普遍预测,大量 2010 年前建成的高层住宅,将在 2035 年前进入 “维修无钱、拆除无策” 的困境 —— 拆除一栋超高层住宅的成本,是建设成本的 3 倍以上,且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多数城市根本无力承担。届时,这些曾经的 “城市地标”,可能会成为城市发展的 “负资产”,甚至引发居住安全、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按照当前的老化速度,行业普遍预测,大量 2010 年前建成的高层住宅,将在 2035 年前进入 “维修无钱、拆除无策” 的困境 —— 拆除一栋超高层住宅的成本,是建设成本的 3 倍以上,且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多数城市根本无力承担。届时,这些曾经的 “城市地标”,可能会成为城市发展的 “负资产”,甚至引发居住安全、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