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多艘满载援助物资的船只正驶向加沙地带,原本象征着国际社会对人道危机的关切与回应,却在接近海岸时被以色列海军强行拦截。
十月初,“全球苏穆德船队”发起和平航行行动,意图突破海上封锁为饱受围困的巴勒斯坦民众送去基本生存物资。然而迎接他们的并非开放通道,而是全副武装的以军部队、系统性拘捕以及约450名参与者被扣押的结局,其中部分人员随后遭驱逐出境。
更为触目惊心的是,随着被遣返者陆续返回本国,他们披露的拘留经历揭示出一段段令人难以置信的非人遭遇:警卫的言语羞辱、身体虐待和心理折磨层出不穷。这究竟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的正当措施,还是对人类尊严底线的粗暴践踏?
![]()
此次拦截并非突发事件,而是长期加沙封锁政策下又一次激化的对抗。自边境与海域被严密控制以来,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持续恶化,医疗、食品与水电供应极度匮乏已成为常态。
尽管“全球苏穆德船队”的援助规模有限,更多体现为一种道义声援,但它承载了全球舆论对加沙人道状况的高度关注。正是这份象征意义,使其成为以色列当局眼中不容忽视的政治信号。
当船只试图靠近水域边界时,立即遭到强力阻截。多达450人的被捕人数刷新历史纪录,远超以往类似人道航行事件中的处理强度,而大规模驱逐的做法更凸显出本次应对策略的高压姿态。
![]()
随着被驱逐人士回到欧洲与亚洲各国,越来越多关于拘留过程的细节浮出水面。这些来自意大利、瑞典、希腊等地的记者与人权活动家,用亲身叙述揭开了以色列羁押设施背后的隐秘一角。
意大利记者萨维里奥・托马西于10月4日晚抵达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后,神情憔悴地回忆称,在被拘留期间,随身携带的药品被没收,多名同行者被士兵当作取乐对象肆意嘲弄,仿佛他们是动物园中的动物般供人戏耍。
他进一步指出,即便包括瑞典环保领袖格蕾塔・通贝里、南非反种族隔离英雄纳尔逊・曼德拉之孙曼德拉・曼德拉,以及数位欧洲议会成员在内的知名人物,也未能幸免于此类人格贬损。
![]()
据描述,看守人员会在毫无缘由的情况下集体发出刺耳笑声,刻意制造压迫氛围,其目的显而易见——通过持续的精神摧残瓦解个体意志。
另一位意大利籍记者洛伦佐・达戈斯蒂诺的经历则暴露出更为严重的违法行为。他在周六被强制送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后公开表示,个人财物与现金在未出具任何凭证的情况下被以方人员直接拿走,提出质疑时无人理睬。
更令他心有余悸的是,拘留过程中多次遭遇警犬近距离扑咬威胁,同时士兵使用枪支激光瞄准器对准其身体,红色光点不断游移,“那种随时可能倒下的恐惧感至今仍萦绕心头”。
![]()
意大利籍活动人士保罗・德・蒙蒂斯则经历了长时间的心理压制:他被关押在一辆狭小封闭的运输车内长达数小时,双手用塑料束带牢牢固定于背后。
看守严禁他抬头直视任何人,一旦视线抬高,便立即遭受猛烈摇晃或后脑勺重击。最严重的一次,他被迫保持跪姿整整四个小时,“膝盖完全失去知觉,像木头一样僵硬,但没有人给予哪怕一丝同情”。
![]()
在所有曝光案例中,马来西亚姐妹海丽莎・海尔米与哈兹瓦尼・海尔米的遭遇堪称极端残酷。
哈兹瓦尼在周六抵达伊斯坦布尔后接受安纳多卢通讯社采访时泣不成声,她控诉拘留期间无法获得清洁饮用水,被迫饮用马桶水维生。当同伴因脱水与饥饿病倒时,以色列工作人员冷漠回应:“他们死了吗?没死就别来找我。”
姐姐海丽莎补充说明,自10月1日起她未曾进食一餐,连续三天仅靠马桶水源勉强存活,直到被驱逐前才首次获得食物供给。
![]()
她坦言,那种濒临崩溃的绝望将永远烙印在记忆深处。此前已有其他获释成员透露,格蕾塔・通贝里曾在拘留期间被强行按倒在地,被迫亲吻以色列国旗,并被安排摆拍宣传照片,作为政治展示工具加以利用,这些情节进一步加剧了事件的伦理争议。
面对国际舆论的强烈质疑,以色列政府内部反应却呈现出明显分裂态势,这种不一致的立场反而加深了外界对其透明度的怀疑。
以色列外交部率先表态,断然否认一切指控,称相关说法为“毫无根据的诽谤”,强调所有程序均符合法律规范,不存在任何侵犯人权的行为。
![]()
公安部更是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坚称“每位被拘留者的合法权益均得到充分保障”,并抛出反向解释:格蕾塔・通贝里等人士曾主动拒绝加快遣返流程,坚持延长羁留时间,且从未在拘留期间提出正式投诉,暗示当前指控系事后捏造。
然而,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格维尔的发言彻底颠覆了官方统一口径。他不仅未否认强硬手段的存在,反而公开表达“自豪之情”。
他以讥讽口吻宣称:“如果他们幻想自己会受到红毯欢迎,那真是大错特错。”他还建议这些国际人士应亲自体验凯齐奥特监狱的真实环境,以便下次行动前慎重考虑是否挑战以色列主权。
![]()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现场照片显示,本・格维尔曾在活动人士被押送上岸时做出明显嘲笑动作,这一行为迅速在网络传播,激起更大范围的国际愤慨。
该事件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一次海上拦截本身。多个国家已通过外交途径表达严正关切,谴责以色列的做法违背基本人道准则。
巴基斯坦、土耳其、哥伦比亚等国纷纷召见以方代表提出抗议,认为此类行为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精神。希腊政府更是提交正式书面照会,要求以色列启动独立调查并对事件作出全面说明。
目前遣返工作仍在进行中:以色列外交部宣布,周日已完成对29名外籍活动人士的驱逐程序,但仍有一部分人员处于羁押状态。
![]()
西班牙外交部长何塞・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向RTVE透露,该国49名被扣公民中有21人预计于周日回国;希腊外交部亦确认,27名希腊公民将于周一从以色列启程返国。
从拦截人道船只到实施系统性羁押,再到拘留期间的非人待遇及官方回应的前后矛盾,以色列在这起事件中展现出的强硬姿态,暴露的不仅是区域冲突的一角,更是人道价值与权力管控之间日益尖锐的对立。
450名被捕者的共同命运、各国活动人士含泪陈述的事实,以及国际社会接连不断的批评声浪,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在加沙长期陷入人道灾难的背景下,所谓的“安全防卫”是否已经演变为对人权与良知的系统性漠视?
这场风波的发展轨迹,或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社会对中东局势的认知框架,也成为检验人道救援行动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生存空间的关键时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