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了篇论文,里面说他们找到了个能“回忆”远古海洋的宝贝,蛋形的氧化铁颗粒,也就是鲕粒。
这东西能直接告诉我们好几亿年前海里有多少有机碳,这对探究地球历史的人来说,简直是捡到宝了。
这颗粒看着跟普通沙粒没两样,但形成过程特有意思,跟滚雪球似的,海浪推动着它们在海底慢慢滚,一层一层生长。
生长的时候,它们还会把海里的有机碳分子抓过来,锁进自己的晶体结构里。
![]()
就跟咱们存老照片似的,它把当时的碳信息存了几百万年,后来被科学家挖出来,一分析就知道十几亿年前的情况了。
我觉得这“时间胶囊”比人类造的还厉害,毕竟人家存了十几亿年没坏,还能准确传递信息。
知道了这颗粒咋当“碳档案员”的,咱再说说它解决了啥老问题。
以前科学家想知道10亿到5.41亿年前(也就是新元古代)海里有多少碳,只能看沉积岩的特征猜。
![]()
他们觉得那会儿碳肯定特别多,还拿这个解释当时的冰河时代和复杂生命咋出现的。
但沉积岩这东西不靠谱,后来的地震、火山活动都可能改变它的样子,测出来的数据自然不准。
这次用颗粒直接测,结果跟之前想的完全反了,那会儿海里的碳不仅不多,还比现在少了好多,最多能少到只剩现在的1%。
![]()
为啥远古海洋的碳会这么少?不是生物少的锅
本来想觉得古代生物少,碳没人消耗,应该堆得多,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研究里说,新元古代的时候已经有大细胞的生物了,还有一群一群的原核生物,以及复杂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这些生物死了之后沉得特别快,就像“海雪”一样往海底落。
而且那会儿深海里没氧气,这些碳沉下去之后没法被微生物分解再利用,结果海里的碳反而越来越少。
![]()
直到后来第二次氧气变多的事件发生,深海有了氧气,碳循环才恢复正常,海里的碳才慢慢涨到现在的量,大概相当于工业化前大气里所有二氧化碳的量。
讲完古代的,咱再说说现在的海洋碳循环,对比一下就更清楚了。
现在海里有个“隐形碳库”,里面的溶解有机碳来源挺多。
有的是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溶解进去的,随洋流沉到深海长期待着,有的是浮游植物、细菌用阳光和二氧化碳造出来的,这些生物死了也会变成“海雪”沉底,还有的是微生物分解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来的。
![]()
这里面的碳分两种,一种是近几十年形成的“新碳”,容易被分解,另一种能在深海待上三万年,相当于绕着海洋环流转30圈,特别稳定,也叫“难降解碳”。
很显然,这两种碳的存在,让现在的海洋碳循环比古代复杂多了。
![]()
远古的碳循环,给现在的我们提了个醒
探究远古的事不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还能帮我们看未来。
我查IPCC的报告,说近50年人类活动让海洋变热,污染也多了,海里的氧气已经少了2%,深海缺氧的地方还扩大了不少。
这情况跟新元古代深海缺氧的时候有点像,要是接着这样下去,说不定会重现当时碳沉得快、海里碳变少的情况。
到时候大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变,海洋里的生物也会受影响,比如鱼可能会变少,这对咱们的粮食安全也不是好事。
![]()
除此之外,这个研究对找外星生命也有帮助,NASA不是一直在找系外行星嘛,现在他们能用这个研究里的“碳循环-氧气-生命”的关系,去分析别的行星。
比如要是探测到某个行星大气里氧气变多,同时碳库稳定,说不定那上面有生命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这也算是从研究地球远古,帮到了探索宇宙的事,挺意外的,搞不清谁能想到,一颗小小的颗粒,还能搭起地球和宇宙的“桥梁”。
另外,研究团队还说要接着找更古老的颗粒,比如20亿年前的,想看看第一次氧气变多的时候碳库是啥样。
![]()
他们还打算联合海洋生态学家,建个“古碳循环-现代海洋变化”的模型,给保护海洋的政策提供依据。
毫无疑问,这后续的研究,肯定能让我们更懂地球的碳循环规律。
总的来说,这小小的蛋形颗粒,不仅帮科学家改写了对远古海洋碳循环的认知,把之前的猜测变成了实测数据,还让我们看到了远古和现在的联系。
它就像个“远古信使”,告诉我们地球碳循环的规律,也提醒我们现在要好好保护海洋,别让远古的事在未来重演。
![]()
毕竟守护海洋,就是守护咱们自己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