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国人办丧事,讲究可多了。
就拿报丧这事儿来说,用什么词儿都有门道。
您可能在新闻里见过,有的人去世说"享年多少岁",有的说"终年多少岁",看着差不多,其实差别大着呢。
用对了是尊重,用错了那可真是让人笑话。
![]()
特别是现在自媒体发达,谁都能写点东西,这种细节更得注意。
要是给不该用"享年"的人用了,或者该用"享年"的人用成"终年",那可就尴尬了。
这两个词儿到底怎么用,您真的搞清楚了吗?
说起丧葬礼仪这套东西,那可真是源远流长。
早在西周那会儿,周公就把这些规矩给定下来了。
别看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可这些老规矩还真没完全消失。
您去农村看看,办白事的时候,从人咽气那一刻起,每一步该怎么走都有讲究。
![]()
先得给遗体净身穿寿衣,这叫入殓。
入殓完了就得发讣告,告诉亲朋好友这个消息。
讣告发出去了,家里就得设灵堂,摆上遗像,点上香烛。
等到出殡那天,送到墓地入土为安,这才算把整个流程走完。
这里头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就说发讣告这事儿吧,以前交通不方便,消息传递全靠人。
家里死了人,得派人骑着马或者走着路,挨家挨户去通知。
《白鹿原》里头就有这么个情节,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去世,他就得亲自去通知族里的长辈和乡亲们。
![]()
这种口头报丧得把话说得明白,又不能太直白,得有个讲究劲儿。
到了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人家,讣告就更讲究了。
他们会写成书面的,用专门的纸张。
这纸张的颜色都有规定,给老人写讣告用白纸,给年轻人写用黄纸。
为啥这么分?老人活到该活的岁数,算是喜丧,所以用白纸显得庄重肃穆。
年轻人没活够就走了,那是遗憾,用黄纸代表惋惜。
![]()
讣告上的用词更是门学问。
除了要写清楚死者是谁,什么时候走的,还得说明死者活了多少岁。
这个年龄的表述可不能随便写个数字完事儿,得用专门的词儿。
"享年"和"终年"就是这时候派上用场的。
别看就这两个词儿,用哪个那可大有讲究。
用对了,显得您有文化懂礼数。
用错了,那可就让人看笑话了,会觉得您没文化不懂事儿。
![]()
咱们先说说"享年"。
这个词儿可不是随便用的,它带着明显的尊敬意味。
什么人能用"享年"?得是那种对国家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或者是德高望重、声望特别高的人。
说白了就是那种让人打心眼里佩服的人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隆平老先生。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全国人民都很悲痛。
新华社发讣告的时候,用的就是"享年91岁"。
![]()
为什么用"享年"?因为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这贡献大到没法估量。
这样的人物,用"享年"那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
您想想,要是给袁隆平用"终年",那感觉就不对了。
虽然从字面意思上说都是表示去世时的年龄,可"享年"这两个字里头,包含着敬意、爱戴和感激。
说"享年91岁",言外之意是这位老人家享受了91年的人生,而且这一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再说"终年"这个词儿。
跟"享年"比起来,"终年"就显得平实多了,它是个中性词,没有特别的感情色彩,就是客观描述一个人去世时的年龄。
![]()
不管死者是谁,生前干了什么,用"终年"都不会出错。
正因为"终年"这么保险,所以现在很多讣告都用这个词儿。
特别是记者写新闻稿的时候,要是拿不准该用哪个词儿,用"终年"准没错。
您看那些普通人去世的新闻,基本都是"终年多少岁"。
这不是说对死者不尊重,而是因为"终年"本身就是个恰当的表述,适用于所有人。
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是不是只要用"终年"就行了,干嘛还要有"享年"这个词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细腻之处了。
语言这东西不光是个传达信息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情感和态度。
对那些真正值得尊敬的人,用"享年"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敬意。
要是一律都用"终年",反而显得没有层次感,也体现不出对特殊贡献者的特别尊重。
除了看死者的社会贡献和地位,还有个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您跟死者的关系。
要是关系特别亲近,比如说您的长辈,您打心眼里尊敬他,那在写讣告或者祭文的时候,用"享年"也说得过去。
这时候"享年"表达的是您个人的敬意和不舍。
可要是关系一般,甚至根本不熟,您就别用"享年"了。
![]()
比如说您是个记者,报道一个普通市民去世的消息,您跟人家素不相识,凭什么用"享年"?这时候用"终年"就合适,既不会显得冷漠,也不会显得过分亲热。
这个分寸感特别重要。
有些人以为用"享年"显得有文化,结果用得到处都是,那就适得其反了。
就好比称呼人家"您",本来是表示尊敬,可您要是见谁都用"您",反而显得不真诚。
该用"你"的时候就用"你",该用"您"的时候才用"您",这才对。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按照死者去世时的年龄来选词。
![]()
这个说法流传挺广,虽然不算正式规定,但很多地方的人都这么认。
按照这个说法,20岁以下去世的叫"夭年",意思是没活够就夭折了。
20岁到60岁之间去世的用"终年",因为这个年龄段正当壮年或者中年,还没到该享福的时候。
60岁到69岁去世的才用"享年",因为60岁在古代已经算高寿了。
要是活到100岁,那就是"天年",意思是天赋的寿命都用尽了。
这个分法有一定道理。
古代人均寿命短,能活到60岁确实不容易,所以60岁以上去世用"享年"说得通。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人均寿命长了,60岁还算年轻。
所以这个年龄分法现在用得不多了,更多还是看死者的社会贡献和地位。
![]()
不过这个说法也提醒我们一点,就是用词得考虑实际情况。
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去世,您给人家用"享年",那不是开玩笑吗?人家才刚开始人生,还没来得及享受呢。
这时候用"终年"或者干脆直接说"去世时年仅多少岁",更合适一些。
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能发声,写点东西发到网上轻而易举。
可正因为这样,用词不当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特别是一些自媒体作者,没受过专业训练,写东西全凭感觉,结果闹出不少笑话。
记者就更得注意了。
![]()
新闻报道影响大,传播广,一个字用错了可能被成千上万的人看到。
前些年就有记者在报道普通人去世的新闻时,不分青红皂白用"享年",结果被读者批评不专业。
还有的记者给真正该用"享年"的人物用了"终年",也被人说显得不够尊重。
这事儿说起来也不怪记者们。
现在新闻节奏快,很多记者写稿子都是赶时间,哪有功夫去研究这些细节?可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是公开发表的文字,影响大,才更应该慎重。
宁可多花几分钟查一查,也别图省事随便用个词儿。
![]()
要不然不光自己丢人,还会误导读者,让更多人跟着犯错。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中国传统文化里这些细节真的很重要。
别看就是两个词儿的区别,可它体现的是咱们对生命的态度,对死者的尊重,对礼仪的重视。
这些东西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繁文缛节,而是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智慧。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些了,觉得这些老规矩没必要。
可您想想,要是连这点基本的礼数都不讲了,那咱们的文化还能传承下去吗?就拿丧葬礼仪来说,它不光是给死者一个体面的告别,也是让活着的人学会尊重生命,懂得感恩。
![]()
这种价值观要是丢了,那才是真正的损失。
学会正确使用"享年"和"终年",看起来是个小事儿,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文化态度。
您不用刻意去记那些复杂的规则,就记住一点:对那些真正值得尊敬的人,用"享年"表达敬意;拿不准的时候,用"终年"保险。
这么简单的道理,其实谁都能做到,关键是您得有这个意识,得把这事儿当回事儿。
咱们中国人办事讲究个规矩,这规矩不是约束人的,而是让人懂得尊重和分寸。
"享年"和"终年"虽然都是说去世时的年龄,可用哪个真不是一回事儿。
用对了显得您有文化懂礼数,用错了那就贻笑大方了。
现在信息传播这么快,写东西的机会也多,更得注意这些细节。
![]()
别等到用错了被人指出来,那时候可就尴尬了。
记住这点小知识,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