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诺奖名单公布,日本再次出现在名单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日本科学家赫然在榜。他为免疫学贡献出了开创性的思路和应用基础。
日本曾公布了一个历史性计划,用50年时间诞生30位诺奖得主,如今,他们已经实现了这个伟大的历史计划,每一位诺奖得主的诞生都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
日本诺奖得主数量是亚洲第一,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一直遵循西方式教育体系和模式,在基础研究方面加大投资紧追欧美,尊重每一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尽可能给予最大帮助和支持,以原创和创新为最终方向,让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从小学生脑中开始诞生,让梦想和幻想一起飞翔。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培育人才的措施出现,才会让坂口志文这位曾经退过学的诺奖得主出现在众人眼前,他的成功,有他逆袭30年的隐忍坚持,也有日本尊重人才的不遗余力。
日本的成功,对东方大国起到了一个警示,为何两院1850名院士中没有出现多少诺奖得主,而真正获得诺奖的人反而恰恰没有评上院士。
![]()
从教育方面看,中方的教育注重成绩,在注重成绩的同时几乎扼杀了孩子们的天马行空的思维能力。高考模式为严进宽出,导致许多大学生四年中放飞自我,60分及格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大学毕业生含金量较低。日本虽然也以分数为标准,但并不以一次测试分数为准,同西方大学相似,以多次测试的综合成绩评定结果,单次测试哪怕满分也不一定合格。这样就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同中方的高中一样,时刻不能放松学习的强度,稍有松懈就可能与毕业证无缘,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含金量很高。
而成为资深科学家时,中方的院士评定又是一道障碍,依旧无法剔除“门阀”体系,埋没了许多真正有才的人,师生之间的项目延续可以提升资历,但却失去了创新,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诺奖得主的评定恰恰最看重的就是原始和创新,有创新的成果并在实际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屠呦呦就是因此而成为了诺奖得主。但她却因论文数量和岁数而同中科院院士失之交臂。
起步晚,有差距,这是不可否认的现实,在实际中不断改进也必须要加快脚步。毕竟科技就是生产力,衬衣换飞机的时代不能重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