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8日
农历八月十七,星期三
寒露时节到
元稹有诗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风起叶落,露水凝寒,天地间悄然换上了深秋的衣裳。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过渡。
这个时节,大自然的脚步变得舒缓,万物趋于收藏。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这也是一年中最需要内敛和滋养的关键时刻。
若想健康无忧,定要注意以下三宜、三忌、三秘诀。
顺应天时,调养身心,方能安稳度过这接下来的十五日。
![]()
三宜
1. 宜滋阴润燥
秋分之后,空气中湿度下降,“燥邪”易侵袭人体,导致津液消耗。
你会发现皮肤干燥、喉咙发痒,这都是身体发出的“缺水信号”。
若不及时滋养,更容易出现虚火上炎、口干舌燥、睡眠不佳等连锁反应。
《临证指南医案》有云:“秋燥伤肺,当以甘润之品养之。”
梨能生津止渴,银耳可滋阴润肺,百合擅长清心安神,山药则健脾益肾。
这些食材看似平常,却是对抗秋燥的“天然润滑剂”。
此时饮食还需遵循“减辛增酸”的原则。
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食物具有发散作用,容易加重秋燥;
相反,苹果、葡萄、石榴等酸味食物,则有助于收敛肺气,防止津液散失。
此外,保持充足饮水,常饮温热的梨汤或杏仁茶。
这些比任何昂贵的护肤品都更能由内而外滋养肌肤。
秋分时节,正是人体补充阳气、滋养调理的好时机。
唯有让身体在平和中得到浸润,方能迎接深秋的肃杀与寒冬的考验。
![]()
2. 宜泡脚
正所谓:“春日洗脚,升阳固脱;秋天泡脚,肺腑润育。”
足部是人体五脏六腑的反射区,素有“第二心脏”之称。
秋分后寒气渐重,脚部作为离心脏最远的部位,血液循环较弱,最易受寒邪侵袭。
晚间9点左右用40-5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15-20分钟。
水面最好没过脚踝,能刺激足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驱散一天积存的寒湿。
热水温热之力有助于滋养肾经,收敛阳气,为夜间安眠打下基础。
泡脚并非时间越长越好,应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说明气血已通畅。
体弱年老者为防止虚脱,时间可稍短些。
在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有助消炎杀菌,预防脚气;
加入几片生姜或陈皮,则能增强温通散寒、理气健脾的效果。
坚持秋日泡脚,不仅能有效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还能通过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改善秋季常见的疲劳感。
![]()
3. 宜养背
《养生四要》中强调:“背者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
人体背部循行着主宰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膀胱经,是身体重要的“阳面”。
秋分后凉意渐浓,风寒邪气易从背部侵入,损伤阳气。
养护好背部,就是守护住身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最简单的方法是穿衣保暖,及时增添衣物。
尤其早晚出门时可加一件背心,避免背部直接受风受凉。
阳光则是天然的“补阳剂”。
可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晒背15-20分钟。
让温煦的阳光直接照晒背部,能有效温通经脉,补充体内阳气。
对于不便直接晒背的人,可以使用热敷袋或艾灸来温熨背部。
这样做能够疏通经络,鼓舞阳气生发,使气血运行更加顺畅。
![]()
三忌
1. 忌露脚
民间常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秋分之后,寒气渐盛,地面凉意最易从足下入侵人体。
若此时仍贪图凉快,将脚踝甚至脚部暴露在外。
无异于为寒邪打开了侵袭身体的第一道门户。
寒为阴邪,不仅会导致手脚冰凉,更会引发周身气血凝滞不通。
许多人在秋冬时节感到的关节酸痛、老寒腿发作。
或是莫名的疲劳乏力、抵抗力下降易感冒。
追溯根源往往与足部受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秋分时节,请务必收起凉鞋,换上能包裹脚踝的鞋袜。
![]()
2.忌憋尿
秋分后夜晚渐长,许多人因怕冷而赖床憋尿,看似小事,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憋尿会直接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心跳加速。
对于本就血管脆弱的中老年人,这一瞬间的血压波动,足以让身体的风险倍增。
而长时间憋尿后突然排尿,甚至引发晕厥。
膀胱如同一个弹性有限的容器,长期过度充盈会损伤其黏膜防御力。
让细菌有机可乘,诱发尿道炎、膀胱炎。
若毒素逆流至肾脏,还可能波及肾功能,切勿因懒惰而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3.忌随意舔唇
许多人一到秋天就习惯性地用舌头舔嘴唇。
这个看似能暂时湿润的小动作,实则会带来更严重的干燥问题。
我们的唾液中含有消化酶,水分蒸发后会反而带走唇部本就稀缺的水分。
结果导致越舔越干、越干越舔,形成恶性循环。
应对秋燥导致的唇干,关键在于内在滋养而非外在湿濡。
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增加饮水,多食银耳、梨、百合等滋阴润肺的食物,由内而外地补充水分。
在外出时,可随身携带一支成分简单的润唇膏涂抹保护,形成一个有效的锁水屏障。
三秘诀
1.身柱穴
穴位位置:穴位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按摩方法:可将双手搓热,反手至后背,以拇指指腹或掌根置于身柱穴上,力度适中地按揉。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可行1-2次,以局部感到酸、胀、热为佳。
按摩功效:身柱穴,是督脉上关乎一身阳气、强健体魄的关键枢纽。
它能显著改善寒露节气常见的肩背僵硬、畏寒怕冷、易感风寒等不适。
尤其对体质偏弱、阳气不足者大有裨益,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
2.强间穴
穴位位置:穴位位于头部,在后发际线正中直上四寸的位置,大致在头顶百会穴向后脑勺方向约三指宽处。
按摩方法:按摩这个穴位时,最好采取坐姿。用中指指腹以适度的力量先顺时针按揉二十次,再逆时针按揉二十次,感到局部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
按摩功效:强间穴是维系头部气血平衡、清神醒脑的关键穴位。
刺激强间穴能够有效疏通头部的气血循环,帮助清利头目、醒神开窍。
它对于缓解因季节变化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等症状也有显著帮助。
![]()
3.灵台穴
穴位位置:穴位位于人体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按摩方法:按摩时以拇指指腹垂直向下按压,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持续按压3-5分钟,配合缓慢深长的呼吸。
按摩功效:通过按压灵台穴,可直接调节督脉阳气,帮助消散因秋寒引起的郁结之气。
对于常见的秋季焦虑、多梦易醒、心神不宁等现象,坚持按摩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精神疲惫。
古人云:“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寒露是秋的深化,露水因寒而凝,万物因寒而收。
懂得收敛,方能更好地释放;懂得涵养,方能更有力地前行。
愿您在这渐深的秋意里,身心俱安,步履从容。
让健康与平和成为这个季节最厚重的收获,从容迎接冬天的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