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明星校长"陨落记:光环背后的权力迷途
秋风瑟瑟的十月,一则来自山东聊城的通报在教育界掀起轩然大波。![]()
聊城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俊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的消息,让这位从教29年、担任校长16年的"明星教育工作者"瞬间跌落神坛。当纪委监委的审查调查通知书与她的正高级教师职称、省级优秀校长荣誉形成刺眼对比时,这个案例已然超越个体腐败的范畴,成为审视教育系统权力监督的典型样本。
从教书匠到权力掌控者的异化之路,在徐俊峰的履历中展现得尤为清晰。公开资料显示,这位深耕基础教育近三十年的老教师,早在2017年就实现了"党政一肩挑",同时执掌学校党支部和行政大权。这种在基层教育单位常见的权力配置模式,本是为提高决策效率,但缺乏有效制衡时极易演变为"一言堂"。据知情人士透露,徐俊峰任内常以"教育改革先锋"自居,重大事项经常绕过集体决策,这种作风与其后来涉嫌违纪违法的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值得深究。
教育腐败的特殊危害性在于其双重破坏力。一方面,作为掌管教材采购、基建工程、人事安排等资源的实权人物,校长岗位本就存在廉政风险。某教育系统纪检干部透露,部分学校在物资采购中存在的"明招暗定"现象,往往与主要领导权力失控有关。另一方面,当育人者自身道德溃堤,其造成的价值崩塌将直接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徐俊峰案发前曾多次在师德报告会上侃侃而谈"教育者的初心",如今看来何其讽刺。这种言行不一造成的信任危机,需要整个教育系统用更透明的制度来修复。
监督盲区的警示意义在此案中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徐俊峰担任正职校长长达16年,期间虽获得诸多荣誉,但权力运行是否受到有效制约却要打上问号。教育系统的内部监督往往存在"熟人社会"的掣肘,而家长和教师出于各种顾虑,对明显问题常保持沉默。聊城市纪委监委此次直接介入调查,或许预示着对教育领域监督的强化趋势。有专家建议,应当建立校长任期轮岗、重大事项全程留痕、第三方审计等制度,将"微权力"也关进制度的笼子。
师德红线与法律底线的双重失守,让此案更具反思价值。在正风肃纪持续高压的当下,徐俊峰作为专业技术岗位晋升至正高级的资深教育工作者,理应比常人更懂规矩知敬畏。其选择铤而走险,既暴露了个别教育管理者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心态失衡,也反映出某些地区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警示教育仍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当职称评审、评优评先与廉政表现未能真正挂钩,某些"两面人"就有了可乘之机。
这起案件留给教育界的思考远不止于个案处理。如何构建"不想腐"的保障机制,需要从待遇提升、职业荣誉感培养、权力透明化等多维度发力。眼下正值教育改革深化期,从"县管校聘"到"校长职级制"的探索,都应当嵌入更严密的防腐设计。毕竟,守护教育这片净土,既是对千万学子的责任,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担当。徐俊峰案的查处,既彰显了反腐败无禁区的决心,也为所有教育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育人的神圣讲台上,容不得任何权力的任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