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2
在许多人眼中,房地产长久以来被视为财富积累的核心领域,象征着稳定与繁荣。然而时至今日,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冷意。
3
二手房市场交易低迷,中介门店纷纷关门歇业,一线从业人员成批离职,即便是那些曾被视作行业风向标的大型企业,如今也显得步履维艰、元气大伤。
4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扎根本地的小型中介却悄然崛起,在逆境中开辟出新的生存路径,甚至实现了扩张布局。
5
当整个房产经纪领域陷入寒冬之际,这些微型企业为何能够逆势生长?而那些资源雄厚的行业巨头,又为何难以复制它们的成功模式?
![]()
6
楼市为何扛不住了?
7
近期网络广泛流传“上海某知名房产中介一夜之间裁撤8000名员工”的消息,虽然该数据尚未由官方正式确认,但来自多方渠道的信息表明,上海房产中介行业的严冬已无需掩饰。
8
大量一线经纪人失去工作,原本负责平台系统开发的技术团队数百人突然接到解聘通知,并被要求当日完成离职手续。
9
居民区周边过去密集分布的中介网点接连关闭,“穿西装的年轻人站在门口招揽客户”的画面日渐稀少——这些真实发生的场景,无不揭示着这个行业正在经历剧烈震荡。
10
中介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与价格双降”。
![]()
11
以上海为例,当前二手房成交规模已跌至历史最低水平,部分区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房价亦持续下行,呈现阴跌趋势。
12
房产中介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交易流水,没有成交就没有佣金收入,企业只能通过裁员和关店来压缩开支以求自保。
13
更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中介平台此前推行的“屏蔽历史成交记录”做法,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环境。
14
这一行为不仅违背《民法典》中关于中介必须“如实提供交易信息”的法定职责,也让买卖双方失去了判断市场价格的重要依据。
15
卖方因缺乏参考不敢轻易挂牌,担心定价过低造成损失;买方则因信息不透明不敢贸然出手,害怕高价接盘。双方博弈效率大幅降低。
![]()
16
本可迅速达成的交易变得拖沓冗长,最终导致整体市场流转速度放缓。像贝壳这样的头部平台也因此遭遇业绩断崖式下滑。
17
从市场格局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老牌中介一度占据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理论上应具备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但仍未能逃脱大规模裁员与关店的命运,背后折射出的是“需求枯竭”的深层危机。
18
多年来的购房刚需已被大量释放,剩余潜在买家普遍持观望态度,毕竟谁都不愿在资产贬值周期中入市,承担年年缩水的心理压力。
19
昔日“一条街十几家中介争抢客户”的激烈内卷,如今演变为“僧多粥少”的生存困局,整个行业的运行逻辑已被彻底颠覆。
20
就在多数中介机构挣扎求生之时,一批本地小型中介却逆势扩张,展现出顽强生命力。
![]()
21
传统中介的网红转型困局
22
不久前,位于上海长宁路53号的一家新兴中介正式开业,与此同时,其在虹口区的第四家门店也在紧张装修,预计现已投入运营。
23
这类机构之所以能实现“逆流而上”,依靠的是两套打破常规的运营策略。
24
第一项是彻底重构的分配机制。传统中介给予经纪人的提成通常仅为成交额的千分之五到八,而这些新势力直接将公司利润的70%分配给一线人员。例如,若单笔交易创造1万元利润,经纪人即可获得7000元。
25
第二项则是极具人情味的员工关怀体系:中秋节发放现金红包,春节提供额外补贴,入职近一年的员工已累计领取四次福利,每次不少于500元。即便团队扩展至三十多人,公司仍坚持组织聚餐并现场发红包,营造出远超传统企业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
26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新兴中介敏锐捕捉到了“自媒体营销”的时代机遇。
27
以化名为“小张”“小王”的房产博主为代表,他们用上海方言讲述段子,拍摄房东现场砍价的真实过程,把传统的房屋销售转变为内容驱动的流量转化。
28
在展示房东急于降价的情节时,他们会结合生活化语言讲解房源亮点,视频一经发布便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广泛传播,成功“破圈”,触达原本不在传统中介服务范围内的购房者群体。
29
这种模式不仅获客成本低、效率高,还能精准筛选出真正有购买意向的客户,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假客户陪看”的无效劳动,实现客户数量的指数级增长。
![]()
30
反观传统中介巨头,并非没有意识到短视频与个人IP的价值。它们也曾尝试内部培养网红经纪人,但在实际推进中始终举步维艰,核心障碍在于“激励不足”与“体制僵化”。
31
即便员工为公司带来可观流量与成交,其所获提成仍沿用旧有低比例标准,导致出现“帮公司赚50万,不如自己单干赚200万”的现实落差。
32
同时,传统中介高度依赖自有APP构建封闭流量池,不愿开放接口或拥抱外部平台生态,既无法效仿新兴机构的高分成策略,也无法复制自媒体的裂变传播效应,最终在数字化转型中节节败退。
33
而在行业加速向内容化、透明化转变的过程中,许多过往潜藏的操作手法也被逐一曝光。
![]()
34
规范行业乱象
35
随着市场降温与自媒体监督加强,部分中介过去为了促成交易所使用的“灰色手段”逐渐浮出水面。
36
一些不良机构为逼迫房东降价,故意安排虚假客户上门看房,反复使用“客户只肯出这个价”“再不降价就没人看了”等话术对房东施加心理压力。
37
更有甚者虚构低价意向,诱使房东透露心理底价,随后将该信息转告真实买家,借此“两头压价”达成交易,从中攫取差价利益。
38
极端案例中,有中介为促使房东降价60万元,连续数周以“市场将持续下跌”“房屋存在硬伤”等言论打击其信心,直至对方心理崩溃被迫让步。
39
此类操作虽短期可促成成交,实则已严重违反法律法规。
![]()
40
根据《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隐瞒真实交易价格、伪造客户身份信息的行为一旦查实,涉事机构将被取消网签权限,并处以3万元罚款;相关经纪人也将面临1万元行政处罚。
41
此前已有多个城市的中介因“虚假带看”“恶意打压房价”被监管部门通报处罚,但仍有部分从业者心存侥幸,继续沿用套路谋取短期收益。
42
不少消费者对此类操作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国家的相关规定,无形之中落入陷阱,蒙受经济损失。
43
2023年9月30日,北京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发布十项自律倡议,明确禁止“虚假带看、恶意压价、渲染市场恐慌情绪”等行为。
44
倡议要求所有挂牌房源的价格必须真实可追溯,并提出建立“中介信用档案”制度,将违规记录与个人及机构信用评级挂钩。
![]()
45
尽管该倡议不具备法律强制力,但它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行为边界。无论是借助新媒体突围的新兴中介,还是努力转型的传统企业,都必须告别“玩套路”的旧思维,转向“合规经营、诚信服务”的新轨道。
46
结语
47
房产中介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然终结。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买房是人生中最重大的财务决策之一,中介的角色理应是搭建信任桥梁的“专业顾问”,而非利用信息差牟利的“操盘手”。
48
北京中介协会的倡议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行业的竞争焦点将不再是“谁更会忽悠”,而是“谁更守规矩、谁的服务更优质”。
49
唯有顺应这一趋势,坚持合法合规、注重用户体验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洗牌中站稳脚跟,赢得长远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