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教师编制是一块人人眼红的铁饭碗,不仅意味着铁打的稳定工作,还代表了体面、尊重和长远的生活保障。
但如今,教育行业正悄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供不应求到人浮于事,从终身保障到退出机制,一场关乎数百万教师前途命运的深层变革正在上演。
那么中国教师真的用不完了吗?教书育人这份职业未来还有出路吗?
沿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深入看看事实的另一面。
![]()
首先数字是不会说谎的,江西万年县的出生人口从2008年的7934人跌到了2024年的2478人,下降了整整70%。
全国范围内,出生人口从2017年的1723万降至2023年的902万,几乎砍半。
孩子少了,学校自然就少了,过去十年,小学减少了超过8万所,幼儿园减少了2万多所,缩减幅度都在35%左右。
学校在减少,学生在减少,可教师人数却还在涨,2023年,小学教师达到665.63万人,初中教师也有408.31万,师生比早已优于国家标准。
这就意味着,很多学校里,教师数量远远超过实际教学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预测指出,到2035年,小学和初中将分别出现150万和37万的教师过剩,总体近200万人,这些人该往哪去?
![]()
各地的应对,已经说明了一切,有的地区干脆停止扩编,有的开始推行退三进一的替代招聘策略,更多地方则探索退出机制。
比如北京丰台区开始研究如何让不胜任的教师退出岗位,宁波则提出待岗、转岗甚至解聘的选项,贵阳更是试行末位淘汰,第一次考核不合格就取消绩效,接着再调岗,继续不合格就直接解聘。
在宁夏,早在2011年就开始执行教师退出机制,近三年已有6200名教师提前退休,在山东平阴县,男教师55岁、女教师53岁就可以申请转岗,已有200多人选择了这条路。
![]()
更值得注意的是,转岗分流已经成为主流做法,江西抚州南城县从教师中选调55人到县属事业单位,报名人数超过140,黑龙江鹤岗市则让教师重新竞聘,最后有206人改行去社区教育中心或研培机构。
这些举措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明显。
![]()
一方面,教育类毕业生越来越多,仅2021年,教育类本科生就有18.43万人,比2017年增长了30%,专科毕业生也超过48万人,大量年轻人还在赶着去考教师岗位,却发现岗位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内部也是冷热不均,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早已饱和,而音乐、美术、体育等却一直短缺,农村地区教师严重断层,偏远山区更是难以招到年轻教师,城市里教师过剩,乡村却一师多班,资源配置极度不平衡。
![]()
与此同时,教师这个职业的吸引力也在悄悄下降,一些农村教师反映,待遇不升反降,辛苦不讨好,曾经被认为是最稳定的职业,如今也成了高压岗位。
根据2019年的一项调查,三分之一的教师常年处于高压状态,超过七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到了2023年,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好转,抑郁、焦虑、身心疲惫成为不少教师的日常。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年轻教师宁愿辞职,也不愿困在一份看似稳定却压力重重的工作中,社交平台上,考上编制就辞职的帖子数不胜数。
人们开始思考,这份工作到底值不值得投入一生?
![]()
说到底,教师这一职业早已悄悄完成从福利岗位到竞争岗位的转变,编制不再是永久保障,而成为阶段性的身份标签。
未来更多的教师,将进入合同制员额制或劳务派遣制的流动模式,用人单位要看能力、看绩效,教师也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适应新趋势,才能站得住、走得远。
![]()
面对即将到来的200万教师过剩,有人说这是一场危机,也有人看到其中的机会。
有人转向教研机构,从授课者变为培训者,有人加入在线教育平台,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还有人进入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等新兴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
未来,教师这条职业路径不会消失,只是形式发生了变化,稳定不再是唯一的优势,成长、适应与多样化才是新的出路。
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从来都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小班化、多样化、素质化教育逐渐成为主流,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将逐步推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