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个职业即将是下一个“土木”,可能还不如土木。
现在中国教师面临“三座大山”:转岗分流、退出机制、变制所困,每一项都让教师不再是众人眼里的铁饭碗,而成为即将全线崩溃的职业“逃亡”。先给大家上组真实数据,感受一下这波“寒剧”到底有多猛。
今年9月没有招满的小学比比皆是。上海普通小学仅招生22天,幼儿园招聘直接砍班,虹口区学前教育只招18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多个县区都发布了教师选调分流方案,覆盖近万人。
给转岗的还算好的。根据中国教育在线披露,全国已有超10个省市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编制大省山东今年率先落地,取消编制,改为合同工制度。更狠的是,贵州长顺县已经明确出台了教师退出细则,待岗、转岗、辞退“一条龙服务”。今年就有教师因为教育质量差,直接被开除,这可是在编教师啊。上海大学人口研究所预测,未来10年中,教师将减少533万人。
而问题是,现阶段的基础教师总数也不过是1000万出头,十年难道真的要减少一半吗?而且别以为大城市稳,今年的操作简直是颠覆认知。北京丰台区25年8月刚推出退出机制细则,考核末位的老师先扣光绩效再转岗去后勤,三次不合格,直接解聘。
全市超80所中小学试点,已经有第一批在职教师被优化出局。上海徐汇区更是搞包班式流动,百余名教师被强制调去薄弱校,美其名曰资源均衡,实则是变相分流。今年小学招聘岗位直接缩减40%,更让人意外的是杭州西湖区今年公办学校编制招聘直接零名额。
还试点备案制、教师清退,上城区已经有37名备案制老师,因为学校营收下滑,被欠薪3个月,想转变比登天还难。
有人以为学生会减少,让老师工作更轻松,那是真天真。《中国教师健康白皮书》揭露了真相。90%的老师体检异常,一半有结节,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出6个百分点。
冠心病风险直接飙成了1.8倍。现在更惨,25年,深圳某区教师离职率已经高达12%,教培行业更有40%的从业者被迫转行。教师的日常不仅要备课批作业,还要应对各种行政检查和复杂的家校沟通,工作压力堪比“渡劫”。
而这波“动荡”的根源,就是人口下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24年学历人口达到巅峰之后,每年将减少100万到200万。28年后更是每年锐减300到400万。这波裁员潮将从幼儿园逐步蔓延至小学、初中。最晚到36年,大学教师也将面临岗位压力。
隔壁的日本经历堪称是活生生的“恐怖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80年代,日本老师也是公务员编制,工资比普通白领高20%,社会地位极高,与我国过去教师“高光时刻”如出一辙。
然后变故发生,90年代,少子化率首先冲击幼儿园,出现教师比学生多的困境。
招聘名额从42万骤降至18万,大量代课老师被清退,和我们现在招聘缩减、清退备案制教师的操作高度同步。随后,日本政策釜底抽薪,将教师移除公务员队伍,工资暴跌30%,福利全砍,稳定工作沦为临时岗位。此后,老师的工作压力翻倍,工作时长从40小时增加。
行政事务缠身,最终优秀人才纷纷逃离行业,沦为“混子”聚集地。同样,国内也在行动。你以为老师缩编就是直接按大比例大规模裁掉老师,大量老师直接下岗。实际上,老师缩编那就是“软刀子割肉”。
第一步就是只出不进,大规模减少招聘新老师,甚至是直接不招了,并且是退一缩一。退休一个老师就少一个编制,十年不招老师就减少二三十%。
第二步就是清理。按照某个时间线一律清退非编老师和没有教资的各种渠道老师。
第三步分流,就是把编制内老师分流到其他事业单位,带编转岗分流。
第四步就是缩编下岗,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退出政策,类似于90年代停薪留职鼓励创业那种,或者一次性买断工龄下岗补贴。
第五步才可能是简单粗暴的按比例强制裁员。但是裁谁下岗,那就得“走着瞧”了。而现在每个地方都在实行不同步骤,只是没有到“一刀切”的程度。
而国内教师群体也在寻找“求生之路”,要么从语数外转到音体美,要么从小学升到高中,要么从农村搬去市区,运气差的,直接被调到行政单位。但别以为保住编制就万事大吉。25年教育部已经明确控编,有的地方直接宣布,今年就不招新老师了,非编老师基本上是第一批被淘汰,备案制老师可能面临欠薪,就连在编教师也可能被跨区域调动回家乡。
北京那位教了十年语文的网红王老师,今年就被调去教劳动课,绩效少了一半,想辞职又怕找不着工作,只能硬扛。
所以现在对于还想考教师编的年轻人来说,别再盲目跟风了,要理性看待行业前景,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对于在岗老师来说,提升自身能力,适应跨学科跨学段教学的要求才是应对变化的底气。日本的悲剧——少子化就是面镜子,所以以史为鉴,应对变化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生存下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