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近日,南京地铁上有人提到鸡鸣寺时,一女子突然指责他们“用鸡鸣寺暗讽自己”,情绪激动下竟然报了警,令旁边乘客一片哗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10月4日那天,一名女子和丈夫等家人乘坐南京地铁3号线,一家闲聊着行程:先去红山动物园玩一会儿,在回来的时候再顺便去鸡鸣寺和玄武湖看看。年幼的孩子觉得鸡鸣寺这个名字很奇怪,就多念了几次。
就在地铁快到鸡鸣寺站时,一个穿粉色衣服、戴着眼镜的女孩从旁边经过后,又突然冲回了他们的面前,告诉女子一家人谁都不要走,说“鸡鸣寺”就是在暗讽她,随后拨通了报警电话,对着电话里喊,说女子一家人太没有素质了,用“鸡鸣寺”这个地方暗讽她,她的诉求是等她下车的时候也让女子一家跟着下车,意思是一起去派出所处理这个事情去。
![]()
女子一家人都快气笑了,就跟她解释,刚才他们说的是一个寺庙的名字。
但眼镜女孩不依不饶,说他们就是在骂她是鸡,怒怼女子:“你说鸡鸣寺就是在骂我!如果我对着你说‘唧唧唧’,你愿意吗?”甚至对着女子孩子飙起了脏话。
![]()
女子丈夫实在忍无可忍了,就说:“你以为自己有多好看,值得别人拐弯抹角骂?”
眼镜女孩勃然大怒:“我要是在你耳边天天喊鸭,你舒服吗?”
![]()
不过地铁到站后,眼镜女孩却没有继续等民警,而是骂骂咧咧下了车,留下满车厢尴尬。
![]()
孩子还天真地问了一句:“爸爸,她为什么那么生气?”
随后,女子将此事视频发到了网上,引发全网热议。
鸡鸣寺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距今1700多年,是南京最古老的皇家寺庙之一,最初叫鸡笼山,1381年朱元璋觉得“鸡笼”称呼俗气,将其改为“鸡鸣山”,后来在山上建立的寺庙就称“鸡鸣寺”,每年3月樱花季吸引大量游客。
![]()
作为南京地标,鸡鸣寺在市民及游客心中属中性文化符号,与“暗讽”无关联。该寺工作人员回应事件时笑称:“建寺以来首次因名字上热搜”,呼吁勿将文化符号污名化。
![]()
网友把眼镜女孩的神逻辑戏称为“应鸡反应”:只要听见“鸡”字,就立刻对号入座,把自己代入“被侮辱”的角色,进而产生攻击行为。或因过往经历(如职业歧视)对“鸡”字产生创伤联想,将中性词汇曲解为攻击,心理学分析指出此类反应或源于“被害妄想”或“低自尊”。
还有,地铁等公共空间是一个人员复杂、信息嘈杂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交流容易受到干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也可能出现偏差。眼镜女孩当时可能正在打电话,注意力分散,只隐约听到“鸡鸣寺”中的“鸡”字,就主观地认为是在针对她,从而产生了这次误会。
其实,平时也总刷到类似的,比如有人多看两眼就被说“骚扰”,拿手机查路线就被质疑“偷拍”,这种过度敏感的情况真的很让人无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