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短视频总刷到血型性格的内容,一会儿说A型血是天生的完美主义,做啥事都要抠细节;一会儿又说B型血爱自由,受不了条条框框约束。
更离谱的是,连找对象、面试工作,都有人拿血型说事儿,相亲时对方会突然问“你啥血型啊”,跟问学历收入似的;面试完朋友还会打听“公司没问你血型吧?听说有些地方卡这个”。
我本来想跟着乐呵乐呵,觉得就是个娱乐话题,结果发现好多人是真信,甚至把这些标签当人生指南,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血型真能决定性格命运?
![]()
现在一提四大血型的性格,几乎没人说不上来,A型血细心负责但容易焦虑,B型血创造力强但有点自我,O型血像领导者但固执,AB型血总被说“神秘又矛盾”。
这些说法听着具体,不少人还觉得“哎,这说的就是我”。
但说实话,这些标签真能当判断人的标准吗?
在东亚这边,这事儿已经离谱到渗入职场了。
日本不少企业招聘时,会悄悄把血型当参考。
有的公司觉得A型血“踏实听话”,简历优先挑A型的;有的则怕B型血“太跳脱”,看到B型直接把简历筛掉。
我还听说宫崎骏团队里,他居然信这个,会按员工血型分组排座位。
![]()
其实,凭血型定人能不能干活,也太武断了吧?
我身边有个B型血的朋友,做项目时比谁都认真,加班改方案从不抱怨,要是按这逻辑,他岂不是要被很多公司拒之门外?
职场上被血型左右也就罢了,婚恋市场上这事儿更夸张。
相亲时“血型匹配度”能和学历、收入并列,成了必问项。
还有家长特意叮嘱女儿“别找AB型的,听说他们性格怪”。
搞不清为啥会有这种说法,我认识的AB型朋友特别随和,说话做事都很有条理,哪来的“性格怪”?难道就因为标签这么写,就得被区别对待?
![]()
就连影视剧也爱炒这话题,韩国有部电影叫《我的B型血男友》,直接把血型当剧情核心;日本还有部动漫《血型君》,都连载到第四季了。
我倒是看过几集《血型君》,纯属看个乐还行,要是真把里面的设定当真,觉得B型血都爱捣乱、A型血都爱较真,那可就傻了。
血型性格论咋火的?原来都是“炒”出来的
你以为这血型性格论是科学家们研究多年得出的结论?其实从根上就站不住脚,后来全靠商家和媒体炒热度,才从没人信的假说,变成了全民追的“爆款”。
这事儿得从一个叫古川竹二的日本学者说起,1927年他发表论文,说“血型能决定性格”。
![]()
他的理由特别离谱,当时日本在殖民台湾,原住民反抗得厉害,他检测后发现原住民O型血占比41.2%,阿伊努人只有23.8%,就拍板说“O型血攻击性强,所以原住民才反抗”。
很显然,这研究从动机到方法都有问题,出发点带着军国主义色彩,样本量还不到30人,结论全靠他肉眼观察。
本来想算个正经学术成果,结果连“严谨”两个字都挨不上边,现在看就是个笑话。
这理论本来没多少人信,真正火起来,全靠一个叫能见正比古的日本作家。
1971年他写了本《以血型了解缘分》,里面全是简单粗暴的说法,比如“A型跟AB型处对象最稳”“O型血干销售准能暴富”“B型血别做需要耐心的工作”。
![]()
那时候日本刚经历经济腾飞,年轻人又焦虑又迷茫,既想搞懂自己适合啥工作,又想知道跟谁处对象合适,这本书刚好戳中了他们的痛点,直接卖爆了。
说实话,年轻人想找方向没错,但靠血型找工作、处对象,这不是走歪路了吗?要是真按书里说的来,多少人得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机会?
接着媒体和商家就开始“趁火打劫”,电视台做血型相亲真人秀,企业把血型当招聘筛选项,连商家都推出各种“血型专属”产品,血型饮料、血型毛巾,甚至还有血型保险套。
到1985年,日本光聊血型性格的书就有200多本,硬生生把个“学术垃圾”炒成了文化符号。
毫无疑问,这些人就是瞅准了大家的焦虑,啥都能跟血型挂钩,本质上就是割韭菜。
![]()
但科学界一直不买账,从生物学角度说,ABO血型就由第9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决定。
这基因的唯一作用,就是给红细胞贴“抗原标签”,方便身体识别“自己人”还是“敌人”,比如输血时不溶血。
它跟大脑发育、神经递质一点关系都没有,简单说就是,决定血型的基因,根本管不着你“细不细心”“爱不爱吵架”。
心理学研究也打了脸,2013年日本九州大学追踪了1.2万人,用“大五人格模型”测试,最后发现血型对性格差异的解释率只有0.3%。
血型性格论为啥有人信?原来都是心理效应
那为啥还有人觉得“准”?其实就是两个心理效应在搞鬼。
![]()
一个是确认偏误,你只看跟标签符合的事,比如A型血记住自己“细心”的时刻,忘了自己也有粗心的时候。
另一个是巴纳姆效应,那些血型描述都写得模糊又通用,比如“你有时外向有时想独处”,放谁身上都觉得“对,这就是我”。
本来想以为有啥科学依据,结果发现全是心理暗示在作祟。
除了这些,还有“自我实现预言”,你总听人说“B型血爱自由”,慢慢就真的不想被约束;总被说“A型血要完美”,就不自觉地对自己更苛刻。
但这不是血型决定的,是你自己被标签绑住了而已。
![]()
为啥这不靠谱的理论能火上百年?其实跟人性和文化脱不了关系。
大脑天生就懒,总想着给复杂的东西贴标签。
人的性格是遗传、环境、经历凑一起的复杂系统,但大脑不想花时间去了解,血型刚好给了个“捷径”,知道血型,就能套模板,不用费劲儿去沟通。
在陌生人社交、刚入职需要快速跟同事熟悉的场景里,这招好像还挺好用,但说实话,靠血型了解人,还不如多聊两句兴趣爱好,至少能知道对方喜欢啥、讨厌啥,比标签实在多了。
而且血型还能当“社交暗号”,跟不熟的人聊天,聊血型总比尬聊强,不用暴露隐私,还能快速找共同点,跟聊星座、生肖一样,是个安全的话题。
![]()
如此看来,它更像个“破冰工具”,要是当真就没必要了。
对个人来说,血型还能缓解焦虑。
比如你做事较真,别人说你“太挑剔”,你就能甩锅“我A型血就这样,改不了”;你喜欢自由,别人说你“不靠谱”,你就能说“B型血天生这样”。
这种时候,血型更像个“借口”,帮你减少自我否定。
而且同一血型的人还能凑一起,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找着归属感了。
血型论能在东亚扎根,还跟集体主义文化有关。
东亚特别讲究“合群”,要是你性格跟大家不一样,容易被当成“异类”。
![]()
但血型论把差异归为“天生的”,比如你爱折腾,就能说“不是我想特立独行,是B型血天生这样”,既维护了群体和谐,又给了自己“做自己”的理由。
这一点我倒是能理解,但总拿血型当挡箭牌,也不是长久之计吧?
说到底,血型性格论就是场大型自我暗示游戏。
它没啥科学依据,却因为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契合文化环境,一直流传到现在。
说实话,咱们真没必要被这几个标签绑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A型血”“B型血”来定义自己,也别用这些标签去判断别人。
找工作看能力,处对象看合拍,这才是靠谱的做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