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刷到今年潮汕中秋的供桌照片,大概率会被那些纸塔惊到。
金光闪闪的labubu盲盒堆成塔状,LV包包的纹路用金纸复刻得清清楚楚,甚至还有按比例折出来的“爆单打印机”,机身贴着“来财”的红字
最绝的是有人直接做了东风5C造型的纸摆件,配文“给月娘备着应急”。
![]()
这可不是什么艺术展览,而是潮汕人“拜月娘”的核心贡品。
每年中秋,潮汕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卯着劲折纸塔,比拼手艺更比拼创意,硬生生把传统祭拜变成了一场全民手工大赛。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花哨的纸塔背后,藏着一段六百年前的血泪往事,更刻着潮汕人从未变过的生活智慧。
一、供桌上的潮流秀:月娘的“新贡品”里全是生活
潮汕拜月有句老规矩,“男不圆月,女不祭灶”。
拜月娘的主力从来都是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大多只围观不叩拜,这源于古代对月神的阴属性崇拜。
纸塔就是妇女们献给月娘的“专属礼物”,早年多是“金银钱宝”“三层别墅”这类传统造型,寓意子孙满堂、迎财纳福。
但现在的潮汕妇女早把纸塔玩出了新高度。
广州中大纺织城做服装电商的英姨,今年亲手折了台“爆单打印机”,纸做的出纸口摆着迷你订单模型。
![]()
“爆单打印机”
她跟邻里说,现在电商竞争太激烈,既要“老爷保号”,也得求月娘加持,把吃饭的家伙摆上供桌,才显得心诚。
年轻人的创意更直白。
有人盯上了潮玩盲盒,用金箔纸一层层折出labubu的圆耳朵和腮红,凑成一座“盲盒塔”,理由是“月娘也想当天庭最潮的神仙”;
爱时尚的姑娘则复刻了LV经典款包包,链条用铜丝穿连,老花图案用马克笔细细勾勒,被网友调侃“路易威登该来抄秋季灵感”;
![]()
家里有娃的妇女会折零食塔、果冻塔,把孩子爱吃的零食嵌在纸架上,既敬月娘也哄孩子开心,潮汕人小蔡就记得,小时候最盼中秋,因为妈妈折的果冻塔能让她在伙伴里赚足面子。
这些纸塔没有固定模板,小到几厘米的纸鞋,大到半人高的“潮汕厝”,全看制作者的心意。
价格也分档次,小的几十块,复杂的三层塔要几百块,可多数人还是愿意自己动手。
提前一周就备齐金纸、胶水、剪刀,每天做完家务就坐下来折,一张纸要反复压平,粘胶时得对齐纹路,有人说“亲手折的才藏心意,买的总觉得少点诚意”。
二、从烽火到灯火:烧塔里的抗元记忆
要是往前数六百年,潮汕中秋的“塔”可比现在硬核多了。
元末的时候,蒙古统治者在潮汕施行重税,还规定“三家养一元(蒙古兵)”,百姓被压榨得活不下去,就暗中约定中秋起义。
但当时通信不便,怎么统一行动?有人想出了烧塔为号的法子。
![]()
那时的“塔”是用瓦片在空地上砌的,高达数米,里面塞满干柴。
到了八月十五夜里,一处点火,周边村落看到火光就跟着烧塔,烽火连成片,就是起义的信号。
民间流传的“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的故事,说的就是这场起义。
后来明朝建立,烧塔的军事意义没了,但习俗留了下来,慢慢变成了祈福的仪式。
潮汕各地至今还保留着烧瓦窑的传统,潮安区浮洋镇刘厝村今年就搭了座15.6米的瓦窑塔,用了3万块青砖,装了48吨木柴,20多个村民花了20多天才完工。
到了夜里点火,火舌能窜出几米高,火星飘在空中,跟天上的月亮连成片,场面特别壮观。
![]()
烧塔的习俗后来又逐渐简化,就有了今天的折纸塔。
原来砌塔的瓦片变成了金纸,烧塔的烽火变成了祭拜后焚烧纸塔的火苗。
虽然形式变了,但内核没改——当年烧塔是传递希望,现在烧纸塔是寄送心愿,火光始终是潮汕人连接期盼的纽带。
三、一张纸的虔诚:折进去的是心意,烧出来的是期盼
潮汕人对折纸塔的较真,藏着最朴素的虔诚。
做纸塔是个细活,以传统的“百宝招财塔”为例,得先把金纸折成一个个“红桃粿”“金元宝”的小部件,再用热熔胶一层层粘起来,
![]()
塔尖要插“双龙戏珠”,塔身要贴“吉祥如意”的剪纸,稍微粘歪一点就得拆了重弄。
住在汕头老城区的陈阿婆说,她从16岁跟着母亲学折纸塔,现在每年还是提前一周开工。
“以前物资少,纸要省着用,一张金纸能折三个元宝;现在纸多了,但心思不能少,折得越密,心越诚,月娘越能看到。”这种“多折多得福”的信念,几乎刻在潮汕妇女的骨子里。
纸塔的寓意从来都跟着生活走。早年潮汕人靠种田打渔为生,纸塔多是“五谷丰登塔”“年年有余塔”;
后来出海经商的人多了,就有了“一帆风顺塔”;现在做电商、开工厂的多了,“爆单塔”“招财塔”就成了热门款。
就连供桌上的搭配也有讲究,除了纸塔,还要摆柚子(寓意保佑)、石榴(多子多福)、书册糕(孩子读书聪明),把全家的期盼都摆得明明白白。
最让人动容的是仪式的结尾。
拜月结束后,所有纸塔都会被拿到空地上焚烧。金纸在火里蜷曲、化为灰烬,带着火星飘向夜空。
潮汕人说,这不是浪费,是“把心愿送给月娘”——那些折进纸里的期盼,会随着烟升到月亮上,月娘看到了,就会降下福气。
![]()
网友展示的纸塔
有在深圳打工的潮汕姑娘,今年特意带了纸塔材料回出租屋。阳台太小,就把供桌摆在窗边,摆上从老家带的朥饼,点燃蜡烛后对着月亮鞠躬。
她说:“不管在哪,这塔折了,中秋才算真的到了。”
四、不变的信仰:潮流里藏着的传承密码
有人觉得潮汕人折纸塔太“折腾”,花几天功夫做的东西,最后一把火烧了。
但潮汕人不这么看,他们折的不是纸,是传承。
在没有乐高的年代,折纸塔就是潮汕孩子的手工启蒙。
![]()
小蔡回忆,小时候每天放学就蹲在妈妈身边打下手,帮着递胶水、理金纸,慢慢学会折元宝、折纸船。“妈妈说,折塔要心细,就像做人要实在。”
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讲道理管用多了。现在她自己有了女儿,也开始带着孩子折纸塔,虽然孩子折得歪歪扭扭,但母女俩的笑声跟当年一模一样。
纸塔的“进化”里,更藏着潮汕文化的韧性。从元末的瓦窑塔到现在的潮玩塔,形式变了,但“敬天地、重生活”的内核没变。
潮汕人把最时髦的东西折进纸塔,不是对传统的不敬,反而是最真诚的表达——他们想把自己觉得最好的、最需要的献给月娘,就像当年把起义的决心藏进烽火里一样。
今年中秋,有网友拍到汕头某小区的供桌,除了纸塔、瓜果,还摆了孩子的作业本、大人的收款码,甚至有外卖员把送餐箱的迷你模型放了上去。
月光下,这些新旧物件摆在一起,没有丝毫违和。烧塔的时候,收款码的纸模型先着起来,火星带着“生意兴隆”的期盼往上飘,跟六百年前的烽火遥相呼应。
![]()
其实潮汕纸塔从来不是什么“艺术品”,它就是潮汕人生活的镜子——把历史折进去,把期盼折进去,把潮流折进去。
当火光升起,烧掉的是纸,飘向月亮的,是一代代潮汕人对好日子的向往。
这大概就是传统最鲜活的样子:既能守着老规矩,也能跟着新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