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乡间土路,见过传统葬礼的人都知道,灵柩抬起之前总会听到"咣当"一声脆响。
那是长子或长孙将瓦盆高高举起,用力砸向地面的声音。
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动作,在老辈人眼里却是葬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盆子摔得越碎,旁观者的心就越踏实。
年轻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个形式,可真要追问起来,这一摔到底摔掉了什么,又摔出了什么讲究?
站在灵堂前准备摔盆的人,手里拿的绝不是家里日常用的脸盆或饭碗。
这个盆子是专门烧制的陶瓦盆,盆底通常还会打上几个小孔。
从材质到形制都有规矩。
盆子不能太厚,太厚了摔不碎,也不能太薄,拿在手里就碎了那更不行。
![]()
这种专用的丧葬瓦盆,在过去的集市上专门有铺子售卖,店家对火候和厚度的把握都有祖传的经验。
盆底的孔更有说法。
这些孔不是随便戳的,而是按照固定的位置和数量打出来的。
有的地方打三个孔,有的地方打七个孔,讲究的还会在打孔时念叨几句。
这些孔眼在民间信仰里承载着极为矛盾的心愿——既希望逝者能顺利喝下那碗汤去往来世,又盼着汤水从孔里漏出来,让逝者还能记得阳间的亲人。
![]()
这种矛盾恰恰最能体现活着的人内心的挣扎。
提到这个习俗的来历,绕不开一个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范蠡。
这位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谋士,功成身退之后改名换姓做起了生意。
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烧制陶器,凭着这门手艺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当时堪称陶器行业的祖师爷。
范蠡不是那种只顾自己发财的商人。
他看到普通百姓生活艰难,就把烧陶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
![]()
从选土、和泥、拉坯到控制窑温,他手把手地教。
跟着他学手艺的人多了,靠烧陶养家糊口的百姓也就多了起来。
这一带渐渐形成了规模不小的陶器产业,许多人家因此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
范蠡年纪大了之后,开始思考身后事。
他把跟自己学过手艺的徒弟们都召集起来,说要考验大家这些年的学习成果。
众人以为他要考烧陶的技艺,纷纷准备展示自己最好的作品。
![]()
谁知范蠡问的问题完全出乎意料:我这一辈子烧了那么多陶器,积累了那么多财富,等我死后这些东西该怎么处理?
徒弟们面面相觑。
有人说应该把最好的陶器陪葬,有人说应该把财产分给穷人,还有人说应该建个祠堂供奉起来。
范蠡听了都只是摇头,不置可否。
人群里有个平时话不多的年轻人,他想了很久才开口:师父,您教我们的不光是烧陶的手艺,更是做人的道理。
![]()
您常说陶土来自大地,最终也要归于尘土。
那些陶器和财富,生前能用就用,死后带不走就砸掉,让它们回归本来的样子。
这话说完,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砸掉?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好东西啊。
年轻人继续说:人活着的时候需要这些器物,死了之后魂魄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些东西留着也没用。
不如砸碎了,就像人终究要化作尘土一样,让一切都归于虚无。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范蠡听完这番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
他当众宣布,就由这个年轻人来继承自己的家业。
其他人虽然惊讶,但仔细一想也就明白了师父的用意。
几年后范蠡去世,出殡那天,这个年轻人当着所有送葬者的面,举起一只范蠡生前最常用的瓦盆,用力摔向地面。
盆子应声碎裂,在场的人都明白了这个动作的含义。
民间关于摔盆还有另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更带有神话色彩。
按照传统观念,人死后魂魄要走一条名叫黄泉的路。
这条路漫长而曲折,沿途有几个关键的地点。
![]()
走到望乡台的时候,亡魂可以最后看一眼阳间的家乡和亲人。
望乡台上竖着三生石,据说能映照出人的前世今生。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奈何桥。
桥边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
这就是传说中的孟婆汤。
每个走到这里的亡魂都必须喝下这碗汤,喝完之后就会忘记前世的一切记忆,然后才能去投胎转世。
如果不喝这碗汤,就没办法进入轮回,只能成为游荡的孤魂野鬼。
这碗汤用什么盛?就是用阳间亲人摔碎的那个瓦盆。
![]()
摔得越碎,盆子在阴间就越完整,越能盛得住那碗至关重要的汤。
如果盆子没摔碎,或者压根就没摔盆这个仪式,亡魂就拿不到盛汤的器具,自然也就喝不到孟婆汤,那可就麻烦大了。
这种说法虽然听起来神神叨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无数代人对这个仪式的态度。
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摔盆的。
这个资格通常属于逝者的长子,如果长子不在了,就由长孙来摔,再没有长孙的话才轮到次子。
这个顺序背后体现的是宗法制度的规矩。
![]()
摔盆的人同时也是主要继承遗产的人,这一摔不光是送别逝者,更是向所有在场的人宣告:我是这个家的继承人,我会担起这份责任。
摔盆的手势也分男女。
如果逝者是男性,摔盆的人要用左手举起盆子;如果逝者是女性,就要用右手。
这是"男左女右"这一传统观念在丧葬仪式中的具体体现。
摔的时候不能犹豫,不能轻轻放下,必须是举过头顶用力往下砸。
砸的力度关系到盆子碎的程度,碎得越彻底越好。
万一第一下没摔碎怎么办?这种情况其实不太吉利,但也不是没有补救办法。
![]()
旁边会有人递上第二个盆子,继续摔,直到摔碎为止。
不过按照规矩,最好是一次就摔碎,这样才叫圆满。
有经验的老人会提前检查盆子的质地,确保到时候能一举成功。
毕竟在众目睽睽之下摔不碎盆子,不仅尴尬,还会让人觉得不吉利。
盆子摔碎之后,那些散落一地的碎片可不能随便处理。
有的地方会把碎片收集起来,包在一块布里埋到坟墓旁边。
有的地方则是任由碎片散落在地上,等送葬队伍走过之后再由专人清理。
![]()
这些碎片在民间观念里象征着"岁岁平安"。
碎和岁谐音,摔得越碎,来年就越平安。
这种说法乍一听好像和丧事的悲伤气氛不搭,但仔细想想也能理解。
人们办丧事不只是为了送别逝者,也是为了祈求活着的人平安顺遂。
把悲痛转化为对未来的期许,把丧事当中的某些环节赋予吉祥的含义,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处理悲伤的方式。
不是逃避悲伤,而是在悲伤中寻找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和勇气。
摔盆这个动作本身也有释放情绪的作用。
葬礼的气氛压抑沉重,所有人都在克制自己的情绪。
![]()
这一声脆响打破了凝滞的空气,也给悲痛的亲人一个发泄的出口。
盆子碎了,哭声起了,眼泪流了,该告别的也就真的告别了。
这个仪式成为一个明确的分界点,之前是守灵停柩,之后是入土为安。
深究下去就会发现,摔盆这个习俗无论是范蠡的传说还是孟婆汤的故事,核心都指向一个"情"字。
范蠡的故事讲的是对物质的超脱,但这种超脱不是冷漠无情,而是明白生死有别,活着的人更重要。
年轻人说要把陶器砸碎,不是不尊重师父的遗产,恰恰是领会了师父关于生死的豁达态度。
孟婆汤的传说则直接表达了对逝者的不舍。
![]()
盆底打孔这个细节特别能说明问题。
打孔的人明知道逝者需要完整的盆子去盛汤,却还是要打上孔,希望汤水能漏出来,希望逝者能记得自己。
这种矛盾正是人类情感最真实的状态——理智上知道生死两隔,情感上却希望还有联系。
一个小小的孔眼,寄托着活人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
这些习俗能够流传几千年,靠的不是强制规定,而是情感的共鸣。
每一代人在经历丧亲之痛时,都能从这些仪式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表达的方式。
![]()
摔盆的动作简单,意义却深远,它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悲伤有了出口,让告别有了仪式感,让生者和死者之间有了最后的连接。
摔盆这个古老的习俗,到今天仍然在一些地方保留着。
城市化进程让传统土葬越来越少,但这个仪式背后的情感内核却不会过时。
不管形式如何变化,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对生死的思考,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这些永远不会改变。
![]()
一声脆响,一地碎片,承载的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情"的理解和坚守。
这份情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