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西游记》《聊斋志异》《太上感应篇》等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民间传说中,阴间有十殿阎罗,各司其职。可你知道吗?真正让亡魂闻风丧胆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阎王,而是一位手持生死簿的判官——崔珏。
翻开《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古籍,崔判官的名字反复出现。他铁面无私,明察秋毫,手中那支判笔,能定生死、断因果。更有甚者,《太上感应篇》记载:"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而负责记录这些善恶、判定果报的,正是判官。
可奇怪的是,世人都说"十恶不赦",可真正让人堕入地狱的,究竟是哪些恶行?有人一生杀生无数却寿终正寝,有人只是说了几句坏话就暴毙身亡,这因果报应,到底按什么规矩来?
相传,唐朝有位大儒名叫崔子玉,一生刚正不阿。死后玉帝念其德行,委任他在阴间做判官,专门负责审判亡魂的善恶功过。他在阴间一千三百年,阅尽人间冷暖,看透世态炎凉。曾经有人问他:"什么样的人,死后必定受大苦?"
崔判官沉默良久,最后说出了七条。这七条,条条致命,犯过其中任何一条的人,阴间都难逃惩罚。
![]()
说起崔判官,就不得不提他生前的一桩往事。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里住着一位书生,姓崔名珏,字子玉。此人自幼熟读经史,为人刚正,最见不得世间不平事。那年春天,他进京赶考,途经一座小镇,遇到了一件怪事。
镇上有户人家,老母亲卧病在床,儿子却天天在外花天酒地。崔珏路过时,正好看见那儿子从家里搬出一箱子银两,准备拿去赌坊。老母亲躺在床上呼唤儿子,儿子却连头都不回。
崔珏看不下去,上前拦住那人:"你母亲病重,你不在床前侍奉,反而拿钱去赌?"
那人推开他:"关你什么事?这是我娘,我的钱,你管得着吗?"
崔珏说:"天地君亲师,父母恩重如山。你这样做,不怕遭报应?"
那人哈哈大笑:"什么报应?我活得好好的。倒是我那老娘,整天念佛吃斋,结果还不是病成这样?你说,这佛祖菩萨管用吗?"
崔珏正要再劝,却被镇上的人拉住。那些人小声说:"别管了,这人是镇上的恶霸,家里有钱有势,你一个外乡人,斗不过他的。"
崔珏没有走,他在那户人家门口守了三天。第三天夜里,那个不孝子喝得烂醉回来,刚进门就一头栽倒,口吐白沫,没了气息。
镇上人都说:"报应来了!"
可崔珏心里清楚,这人虽然死了,但他的罪孽,不是一死就能了结的。
后来崔珏考中进士,在朝中为官。他断案公正,从不徇私。可惜好人不长命,四十七岁那年,崔珏染了重病,一病不起。
就在弥留之际,崔珏做了个梦。梦里来了两个差役,说是奉玉帝之命,请他去阴间做判官。崔珏当时还笑:"我一个凡人,怎么能做阴间判官?"
那差役说:"正因为你是正直之人,见不得世间不平,所以玉帝才选中你。阳间的恶人,阳间的法律管不了,那就由你在阴间来管。"
崔珏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死了。家人正在为他守灵,而他的魂魄,已经被带到了阴间。
阴间的样子,和阳间大不相同。这里阴森森的,到处是哭喊声。崔珏被带到一座大殿,殿上坐着十殿阎罗,殿下站着无数鬼差。
阎王对他说:"崔子玉,你生前刚正不阿,明辨是非。如今阴间缺一位判官,特请你来担此重任。你可愿意?"
崔珏问:"做判官,是做什么的?"
阎王说:"审判亡魂,记录善恶,判定去处。凡是阳寿已尽的人,都要经过你的审判,才能转生投胎。"
崔珏想起那个不孝子,又想起自己生前见过的种种不平事,便答应了。
从那天起,崔珏就成了阴间的判官。他手持生死簿,笔下定乎乾坤。每天都有无数亡魂来到他面前,每个人生前做过什么,一看生死簿便知。
刚开始,崔珏以为恶人都是那些杀人放火的大奸大恶之徒。可渐渐地,他发现不是这样。
有些人生前看起来挺好,从不杀生,还经常行善。可他们死后,照样要受苦。为什么?因为他们犯了一些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触犯天条的罪。
也有些人,生前杀了很多生,但死后却能直接投胎,甚至还能投个好人家。为什么?因为虽然他们杀生,但在其他方面积了大德,功过相抵。
崔判官慢慢总结出一个规律:地狱不是随便进的,受苦也是有标准的。有七种罪业,是最严重的。犯了这七种罪的人,不论你生前表面上多么光鲜,死后都逃不过阴间的惩罚。
第一种,不孝父母。
那天,有个亡魂跪在崔判官面前。这人生前是个富商,在地方上很有名望,还经常捐钱修桥铺路。按说这样的人,应该福报不小。
可崔判官翻开生死簿一看,摇了摇头。
"你母亲病重时,你在哪里?"崔判官问。
那人支支吾吾:"我...我在外地谈生意。"
"谈生意?"崔判官冷笑,"你母亲病了整整三个月,你就在隔壁县城。你妻子三次派人去叫你回来,你都推说脱不开身。直到你母亲咽气,你才回来,还嫌弃你母亲死得不是时候,坏了你的财运。"
那人脸色煞白:"判官大人,我...我后来给母亲办了风风光光的葬礼,还请了十几个和尚念经超度..."
"够了!"崔判官拍案而起,"生前不孝,死后假意。你以为花钱就能弥补不孝之罪?《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你母亲给了你生命,养育你成人,这恩情比天高、比海深。可你连她病重时都不愿意回去看一眼,这样的人,还谈什么行善积德?"
崔判官在生死簿上一笔划下,那人立刻被鬼差拖走,送去地狱受苦。
崔判官叹了口气。这样的事,他见得太多了。很多人以为,不孝只是道德问题,不算什么大罪。殊不知,在阴间的判定标准里,不孝父母是第一等的重罪。
"父母在,不远游。"这不是空话。崔判官见过太多人,打着各种旗号,实际上就是不想尽孝。有的说为了事业,有的说为了家庭,说到底,都是自私。
第二种,杀生害命。
这一条,很多人都知道。可大多数人以为,只有杀人才算杀生害命。其实不然。
有个屠夫死后来到崔判官面前。这人倒也老实,直接承认自己杀了一辈子的猪。"判官大人,"他说,"我知道杀生有罪,但我一个穷人,不杀猪卖肉,怎么养家糊口?而且我杀猪的时候,都会念一句'往生咒',希望它们早日超生。"
崔判官看了看生死簿,说:"你杀猪是为了谋生,这个情有可原。而且你每次杀猪前都会念经,心存慈悲,这也能减轻罪业。所以你虽然要受报,但不会太重。"
![]()
那屠夫松了口气。
"不过,"崔判官话锋一转,"你还记得三年前那头老母猪吗?"
屠夫一愣。
"那头猪已经怀孕,肚子里有十几头小猪崽。你明知道它怀孕,还是把它杀了,连肚子里的猪崽也一并杀死。这就不是为了谋生了,这是贪婪。一头母猪能生好几窝,你为了眼前的利益,断了它的生路,也断了那些小猪的生路。这个罪,你要单独受报。"
屠夫这才想起来,那年为了多赚钱,他确实杀了一头怀孕的母猪。当时有人劝他,他还说:"猪就是猪,哪来那么多讲究?"
崔判官说:"万物有灵。怀孕的母畜,你不能杀。正在哺乳的母畜,你不能杀。这是天地间的规矩。你以为杀猪宰羊是小事,可你知道吗?每一条生命都有它的价值,每一次屠杀都会留下业障。虽然为了生存可以通融,但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是罪业。"
还有一种杀生,比屠夫更可恨。崔判官见过一个猎人,专门猎杀珍稀动物。老虎、熊、鹿,只要能卖钱的,他都杀。有人说这些动物凶猛,杀了它们是为民除害。
崔判官说:"虎狼在山林,各得其所。它们不来招惹你,你为何要去惹它们?你打猎不是为了保护百姓,而是为了卖钱。更何况,你杀的那些动物,很多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在山林中修行,本可以修成正果,却被你一枪打死。这个罪,比杀人还重。"
第三种,邪淫乱伦。
这一条,是崔判官最不愿意多谈的。不是因为他回避,而是因为犯这个罪的人太多了,说起来触目惊心。
有个读书人,生前颇有才名,还中过举人。死后来到崔判官面前,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判官大人,我这一生清清白白,从不做亏心事。虽然功名不显,但也算是个正人君子。"
崔判官看着生死簿,冷笑一声:"正人君子?你娶了妻子,又在外面包养了三个小妾。还不够,你看上了你学生的妹妹,假借教书的名义,骗了人家姑娘的身子。这也叫清白?"
那人脸色大变:"这...这都是你情我愿的事..."
"你情我愿?"崔判官厉声道,"那姑娘才十五岁,被你骗了之后,羞愧难当,投河自尽。你知道吗?"
那人哑口无言。
崔判官说:"《礼记》有云:'男女有别,授受不亲。'夫妻之外的男女之事,都是邪淫。你以为你是才子风流,实际上是无耻之徒。更可恨的是,你还害死了一条人命。这个罪,你要加倍受报。"
还有更恶劣的。崔判官见过一个人,居然对自己的媳妇儿下手。这种乱伦之事,简直是禽兽不如。
"人伦,"崔判官说,"是天地间最基本的规矩。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各有各的位置。如果连这个都乱了,那还算是人吗?"
第四种,偷盗抢劫。
有人说,偷东西是小罪,又不是杀人放火。可在崔判官看来,偷盗之罪,有时比杀人还重。
一个小偷死后来到崔判官面前。这人生前偷了一辈子,从小偷针线,到大偷金银,什么都偷过。
崔判官问他:"你偷过最贵重的东西是什么?"
小偷想了想:"应该是一户人家的传家宝,一块玉佩,值好几百两银子。"
崔判官摇头:"不对。你偷过最贵重的东西,是一户穷人家的救命钱。"
小偷一愣:"救命钱?"
"那户人家只有母子两人,儿子生病需要钱买药。母亲卖了自己的嫁妆,凑了二两银子,准备第二天去买药。结果被你偷走了。你记得吗?"
小偷这才想起来,确实有这么回事。当时他觉得只有二两银子,太少了,还嫌弃了半天。
"你知道后来怎么样吗?"崔判官说,"那个孩子因为没钱买药,病情恶化,三天后死了。他母亲哭瞎了眼睛,半年后也死了。你偷的虽然只是二两银子,可你偷走的是两条人命。"
小偷这下傻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一次小小的偷盗,居然会有这样的后果。
崔判官说:"偷盗的罪,不在于你偷了多少钱,而在于你给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富人家丢了金银,损失的只是钱财。穷人家丢了救命钱,丢的是性命。这个账,你怎么算?"
第五种,妄语欺诈。
俗话说:"祸从口出。"有些人一辈子没做什么大恶事,可就是因为管不住嘴,造下了重罪。
有个商人,生前做生意很有一套。他死后来到崔判官面前,还有些不服气:"判官大人,我做生意虽然有些手段,但这是商场规则,大家都这么做。"
崔判官说:"你卖过假药。"
商人脸色一变:"那...那只是一次..."
"一次?"崔判官翻开生死簿,"你从药贩子手里低价收购了一批假药,然后高价卖给病人。你知道吗?有个孩子吃了你的假药,不但病没好,反而中毒身亡。还有个老人,本来只是小病,吃了你的假药后,病情加重,多受了半年的罪才死。"
商人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崔判官说:"妄语,不仅是说假话那么简单。你欺骗病人,害人性命,这是要下拔舌地狱的。在那里,你的舌头会被拔出来,用牛犁耕地一样反复拖拉。那种痛苦,要持续几百年。"
还有一种妄语,叫做"两舌",就是挑拨离间。崔判官见过一个妇人,生前专门爱说三道四。今天说东家夫妻不和,明天说西家婆媳有矛盾。她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可她不知道,她的话害得多少家庭破裂。有一家人,本来相处和睦,就是因为她挑拨,最后闹到分家,兄弟反目。还有一对夫妻,本来感情很好,被她一挑拨,男人怀疑妻子不忠,最后把妻子打死了。
"你这张嘴,"崔判官说,"比刀子还狠。刀子杀人,一刀下去,痛快。你的嘴杀人,让人痛苦一辈子。"
第六种,饮酒食肉。
这一条,很多人不理解。喝酒吃肉,怎么就成罪了?
崔判官解释说:"适度饮酒食肉,不算罪。但如果无节制,把饮酒食肉当成人生最大的乐趣,那就是罪了。"
有个富家子弟,生前天天山珍海味,顿顿不离酒肉。他一顿饭的花费,够普通人家吃一个月。更过分的是,他吃不完的东西,都倒掉,从不给下人吃。
崔判官说:"《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浪费粮食,就是在浪费天地的恩赐。更何况,你吃的那些山珍海味,有多少是杀生而来?熊掌、鱼翅、燕窝,每一样都是生灵的性命。你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造下无边杀业,这个罪,你要在饿鬼道里慢慢还。"
还有人酗酒成性,喝醉了就撒酒疯,打骂家人,甚至闹出人命。这样的人,死后要下酒池地狱,在滚烫的酒池里浸泡,那种痛苦,生不如死。
![]()
说到这里,那些在殿下等候的亡魂都已经吓得面如土色。原来生前那些看似平常的事,在阴间都是重罪。
可崔判官的脸色却更加凝重了。他缓缓抬起头,看着殿下跪着的无数亡魂,沉声说:"前面说的六种,已经够严重了。可接下来这第七种,才是最可怕的。"
所有的亡魂都屏住呼吸,等着崔判官继续说下去。
崔判官的手,按在生死簿上,停顿了很久。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悲悯和愤怒。那种神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这第七种罪,"崔判官的声音低沉得像是从地底传来,"犯了的人,不论你生前积了多少功德,做了多少善事,都无法抵消。因为这一条,是触犯天地根本的大罪..."
殿下一片死寂。所有的亡魂都在猜测,究竟是什么罪,能比前面六种还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