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困局:被绑架的中国旅游体验
![]()
张家界玻璃栈道上游客如织、九寨沟观光长龙蜿蜒、丽江古城内人声鼎沸——中国壮美的山河与拥挤的游客构成了一幅矛盾的画面。
“景区大门离核心景点还有几十公里,必须乘坐观光车,单程收费就是80元。”刚从某5A景区归来的游客李先生无奈地表示,“这已经不是旅游,而是‘过路费’的缴纳仪式。”
今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人次再创新高,但游客满意度却未见同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发现,在国内旅行的体验远不如预期,甚至宁愿选择出国旅游。
01
交通绑架:
景区内的强制消费
在中国众多知名景区,一种奇特现象已成常态:景区大门与核心景点之间的距离被刻意拉长,游客被迫乘坐价格不菲的观光车。
某著名景区,从新大门到核心景点距离长达25公里,观光车收费高达百元。有游客计算,一家五口仅交通费就需支出500元,已超过门票本身。
这种模式并非孤例。从四川的九寨沟到湖南的张家界,从新疆的喀纳斯到安徽的黄山,观光车、索道等二次交通费用已成为游客的沉重负担。
数据显示,主板上市的景区企业交通业务的毛利率平均达到64.93%,远高于其他业务。交通业务的毛利润占总毛利润的比例平均为68.74%,构成了景区收入的绝对主力。
02
门票经济:
质次价高的现实困境
中国景区门票之高,早已在全球“名列前茅”。数据显示,中国5A级景区平均门票价格已超过120元,且这一数字仍在稳步上升。
更令人失望的是,许多门票过百的景区,其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却难以匹配。卫生间脏乱、休息设施不足、引导标识模糊——这些基础问题在众多3A、4A级景区中普遍存在。
一位旅游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花了一百多元进入某4A级景区,结果连个干净的休息地方都找不到,全程就像是‘赶集’,毫无旅游体验可言。”
高价门票与低质服务之间的反差,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到“不值”。
03
陷阱重重:
旅游团的阴暗面
“原以为是纯玩团,结果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购物点。”刚从云南回来的王女士表示,“导游甚至明确说,不买东西就是‘没有良心’。”
低价团强制购物这一顽疾,至今仍在中国旅游市场广泛存在。这些旅行团以明显低于成本的价格吸引游客,然后通过强制购物、自费项目等手段牟利。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旅游相关投诉长期居高不下,其中“强制购物”“导游态度恶劣”“行程缩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今年八月,云南一导游甚至公然威胁游客:“要是影响到我吃饭,我就会让你吃不好饭”,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
04
出国优选:
性价比之下的理性选择
“去一趟三亚的费用,足够去两次泰国。”这是近年来在旅游爱好者中流传甚广的说法。
对比数据显示,前往东南亚国家的旅游成本与国内热门目的地日趋接近,甚至更低。以泰国为例,五星级酒店价格仅为国内同级酒店的一半左右,餐饮、交通等费用也明显更为实惠。
更关键的是,国外旅游的体验感和透明度普遍较高。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旅游服务以细致周到著称,欧洲多数景区则没有“景区内交通”这一额外收费项目。
一位旅游行业分析师指出:“当中国游客发现花同样的钱,在海外能获得更舒适、更受尊重的旅游体验时,用脚投票就成了必然选择。”
05
体制弊端:
评级失灵的景区监管
中国的景区评级制度本应为游客提供参考,却在执行中逐渐偏离初衷。
“重建设、轻管理”成为中国景区评级的显著特点。许多景区为了升级,投入巨资进行硬件建设,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服务与体验。
一位旅游专家透露:“景区创建等级时轰轰烈烈,保级检查时紧张万分,但日常管理却松松垮垮。这种‘运动式’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服务质量的不稳定。”
更严重的是,景区评级与地方政府政绩紧密挂钩,导致“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旦评级成功,后续的监督和管理往往流于形式。
06
资源诅咒:
天然垄断下的创新缺失
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从雪山到沙漠,从森林到草原,各种地貌一应俱全。但这种资源的天然优势,反而成为了景区改进服务的障碍。
“反正游客总会来”,这种思维普遍存在于知名景区管理者心中。在资源垄断的背景下,景区缺乏提升服务、创新产品的内在动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缺乏顶级资源的景区,反而在服务和体验上做出了特色。例如河南开封的万岁山武侠城,虽然不是顶级自然资源,但通过丰富的互动表演和合理的票价,赢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
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两年内,中国出境游市场将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而增长速度将超过国内游。
中国的旅游业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固守“门票经济”和“交通绑架”的短期利益,还是转向以游客体验为中心的长远发展?
答案看似显而易见,但变革之路依然漫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