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有一个话题被热议,那就是学习书法到底要不要临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在于很多书法家都宣称自己不临帖。
![]()
比如沈鹏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等人,最近石开先生也公开表示自己不临帖,崔寒柏先生也反对频繁临帖,更反对精准临帖。
![]()
一直以来临帖都被认为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自古都有很多关于临帖的佳话,成为后人膜拜的偶像。
![]()
但是今人很多大家都宣称不临帖是否有悖传统呢?书法是以文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创作,而文字是表意的抽象符号,尽管来源于自然事物,但是经过多次演变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符号系统,很难再与自然事物直接对照,这就注定了书法的学习只能依靠临摹前人书迹,别无二法。
![]()
那么那些不临帖的人又如何成为一代大家的呢?无师自通真的在书法领域存在吗?
![]()
其实这些关于当今大师不临帖的传闻都被刻意解读,沈鹏先生从未说过自己不临帖,而是自己疏于临帖,也就是没有自己期望的那么勤奋。
![]()
但是他的诸体书法都法度森严,植根传统,绝非自由创作而成,其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基础,不临帖又从何得来。
![]()
欧阳中石先生也说过自己不怎么临帖,但是他又说自己喜欢读帖,并且看过就能写得出来,由此天赋还需要临帖吗?
![]()
启功先生曾对机械临帖提出过批评,他认为何绍基每帖必临百遍实属为了满
![]()
足自我心理需要的任务性临帖,而非处于书法学习的需要,如果一本帖看过就知道需要什么,完全没有必要再临习一遍。
![]()
在书法学习上自古就有读帖重于临帖的观点,善于读帖更能高效的学习书法。当今很多名家在宣称不临帖的同时,都进一步讲解了读帖的重要性。
![]()
临帖是在学习别人,读帖是在审视别人,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写出自己,读帖更能结合自己进行取舍。
![]()
“读帖”,绝非阅读文字内容。它是一种“心摹手追”,是一种更为高级和高效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习者像侦探一样,对字帖进行细致的解剖:这一笔是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的?是藏锋还是露锋?是方笔还是圆笔?这个字的重心在哪里,疏密关系如何安排?字与字之间如何呼应,行与行之间如何贯气?通篇的墨色、节奏、气韵又是如何营造的?……
![]()
通过这样反复的、深入的“读”,古人法帖中的精华会像影像一样刻在脑海里,融化在感觉中。当你在创作时,这些消化吸收了的养分,就会自然而然地流淌于笔端。
![]()
所以,那些宣称“不临帖”的大家,并非不学习,而是他们将学习的重心,从外在的、机械的“手临”,转移到了内在的、思考性的“心临”——也就是读帖。他们反对的是不动脑筋的“抄帖”,提倡的是心领神会的“悟帖”。
![]()
对于初学者和绝大多数书法爱好者而言,临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绕开的必经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法度”,即笔法、字法和章法。
![]()
初期要进行“精准临摹”,力求在形状、大小、粗细、角度等方面都与原帖尽可能一致。这个过程是训练眼力和手头控制能力的过程。只有“眼到”、“手到”,将来才可能“心到”。
![]()
这个阶段,“临帖”是主食,是打地基。没有这个根基,任何所谓的“创作”都是空中楼阁,是野狐禅。
![]()
当具备一定的临摹基础后,要迅速将“读帖”提升到与“临帖”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
![]()
将读帖融入日常生活,崔寒柏先生说自己现在已经不怎么临帖了,他说如果我一直临帖决达不到现在的成绩。但是他也说《黄州寒食帖》他读过不下几百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
![]()
“读帖”是从“模仿”走向“理解”的关键一步。它让你从“知其然”过渡到“知其所以然”。
![]()
我们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成为某一位古代大师的复制品,而是要写出自己的面貌、自己的性情。因此,所有的学习和训练,都应以最终的“创作”为指向。
![]()
“临帖”是“得法”的源泉,“读帖”是“悟理”的钥匙,“创作”是“有我”的呈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那些大家们的“不临帖”之论,是我们到达一定高度后可以参考的风景,但绝非我们初上路时可以效仿的捷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