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深秋,山东宁津的玉米地刚收完最后一茬。谢阿姨在浴室搓澡时,指尖触到左侧脖颈有个鹌鹑蛋大小的硬块。那时她正帮儿子带孙子,只当是“上火”,但孩子得知后急了:“咋不去济南查查?”第二天清晨,她攥着保温杯坐上去省城的大巴,窗外的杨树飞驰而过,没人料到,这个不痛不痒的疙瘩,会彻底改变她的生活。
![]()
被癌症按下“快进键”的两年
省医院的PET-CT报告如冰锥扎心:右上肺癌,已双肺转移、淋巴结多发转移。病理结果出来那天,谢阿姨晕得站不稳。
治疗随之而来:先做了右肺癌微创手术,接着用靶向药两个月,无效;又经历6个周期化疗、8次增效小化疗。2019年4月复查,病灶稍有缩小,但她的身体已千疮百孔——贫血、白细胞低,连爬楼梯都喘。医生建议继续用“培美曲塞”,可这次化疗效果微弱,身体却更虚了。手术、靶向、化疗,像一场停不下的风暴,谢阿姨被卷得疲惫不堪。
![]()
租房闲聊引来的转机
2019年8月1日,谢阿姨老伴在家门口遇到租房的中年人。闲聊得知对方妻子患卵巢癌多年,靠郑州袁希福院长的中药稳定了病情。“中药?”老两口对视一眼——他们从未想过,除了手术刀和药水,还有另一条路。
8月7日,郑州蝉鸣正噪。谢阿姨攥着一沓CT单走进诊室,心里直犯嘀咕:“几味草根树皮,能比化疗管用?”头一个月,她抵触中药,老伴逼着才肯喝。但意外来得很快:复诊时她眼睛发亮,“咳嗽轻多了,能睡着觉了,身上也有劲!”
从“被迫喝药”到“主动跳舞”
三个月后复查,肺部病灶缩小了。谢阿姨主动说起变化:“以前觉得中药慢,现在信了——能吃饭、能喘气,比啥都实在。”2020年夏天,袁院长建议她“春秋巩固即可”。停药那天,她特意买了条红裙子。
广场舞队伍里,60岁的她踩着《好日子》的节拍旋转,银发在夕阳下闪着光。谁也看不出,这是与癌症缠斗三年的老人。
![]()
2024年春天,抗癌明星分享会上,谢阿姨展开锦旗,十四个金字“华佗在世希福中医,望闻问切克顽疾”被灯光照亮。有年轻患者问秘诀,她想了想:“哪有啥秘诀?别把自己当病人,该吃药吃药,该跳舞跳舞,日子总得往前过。”
![]()
抗癌五年,她读懂了“活着”的答案
谢阿姨最难忘的,不是某次CT的好结果,而是袁院长每次问诊必问:“夜里睡得着吗?吃饭香不香?”“以前盯着肿瘤大小,现在才明白,能吃能睡能跳舞,比指标正常更珍贵。”如今她坐在自家小院,远处广场舞的音乐响起——五年前那个惶惶不安的清晨,早已在草药香与舞步里,酿成了岁月的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