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到底有啥危害?确诊的患者和专科医生有较大发言权:糖尿病意味着血糖失管失控,到处惹是生非,全身器官组织就像长期泡在“高浓度糖水”里,迟早出问题。
糖尿病目前不可治愈,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病程越长,受到各类并发症威胁的风险越大。
糖尿病临床主要有两种证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到90%左右的比例,1型糖尿病患者相对少一些,但据我国糖尿病协会2023年公布的数据,人数也有60万之多,居全球第三位,而且多见于10岁—14岁青少年人群。
![]()
实际上,目前绝大部分降糖药物,是围绕2型糖尿病患者研发的,如针对胰岛β细胞分泌不足的问题,研发出磺脲类降糖药;针对血糖代谢吸收的问题,研发出二甲双胍及复方制剂;针对尿糖排泄管控问题,研发出列净类药物,等等,这些药物在临床都发挥出很大作用。
不过,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所有药物及剂型,都是“对症治疗”,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针对“病因”、“病根”去挖根毁穴的药物还没有。
至于1型糖尿病人群,可用的药物就更少了,一方面是该病型患者群体相对2型患者少很多,研发药物缺乏足够动力;另一方面是1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远非2型糖尿病那么简单,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是终生打胰岛素治疗。
![]()
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是胰岛里的唯一降糖主力——β细胞被人体免疫细胞攻击和破坏,使降糖力量严重不足而诱发疾病,只能终身定期补充胰岛素,且补充的频率以“天”来计算。
通俗理解就是:胰岛β细胞是肩负降低血糖数值、防止血糖失控重任的关键,它是安分守己的细胞,但身体的“保安队”——免疫细胞错误认定β细胞是“有害细胞”,对其展开打击和清除,结果β细胞受损的幅度大大超过其补充的速度,一段时间后,β细胞总量告急,全身血糖失去约束,也无法参与合成代谢,致命麻烦就来了,这就是1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早,起病突然,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受到显著干扰,所以其凶险程度通常比2型糖尿病更高,患者急需管用、长效且能从根源上管控的药物。
直到2025年9月初,有好消息传来:全球首个针对1型糖尿病“病因”、“病根”的降糖药,在我国获批上市,而且是全球迄今为止第一款,也是唯一的一款药物,它叫“替利珠单抗注射液”。
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是一种创新的降糖药物,属于一种CD3靶向的单克隆抗体,由跨国药企赛诺菲研发,在2022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在积累了可靠的临床数据后,2025年9月3日获批在我国上市。
![]()
替利珠单抗的商品名叫“特瑞可”,2mg/2ml/瓶,每盒1瓶装。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它适用于8岁(含)以上儿童和成年人1型糖尿病2期患者,可有效延缓3期1型糖尿病发病,而这个机理也适用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未来有望成为一种针对“病因”的通用型降糖药。
实际上,替利珠单抗不是传统意义的“降糖药”,它是一种免疫调节剂,是用来保护胰岛β细胞免受免疫细胞清除的,相当于给β细胞穿上保护服,避开免疫细胞攻击,而且不妨碍β细胞发挥降糖控糖功效。
![]()
换句话说,在替利珠单抗问世之前,1型糖尿病患者靠每日注射胰岛素维持身体血糖正常,如果是3期患者,每日至少注射4针,那么全年不间断的要打1460针以上,再加上日常监测血糖扎手指的次数,每年光是扎针就接近或超过2000针。频繁和高强度的扎针,不仅带来身体创伤,还有心理创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替利珠单抗可有效延续1型糖尿病发病,是从免疫调控角度,保护胰岛功能,用于早期干预,即体内已出现自身抗体,但血糖尚处于可控的波动区间,还没有出现严重症状,能有效延缓1型糖尿病从2期向3期进展,临床数据是平均延缓近3年左右。
![]()
本质上,替利珠单抗是针对病因的降糖药物,标志着治疗思路从“胰岛素干预”、“胰岛素替代”,转为“用免疫干预来保护胰岛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进程中质的变化。
由于替利珠单抗刚获批在我国上市,其终端售价暂未公布,也未纳入“双通道”药方管理。未来只有纳入医保,价格适中,才能真正惠及更多1型糖尿病患者。
作为1型糖尿病高风险人群,重中之重是关注遗传风险,注意早期筛查,可及早发现病情异常,加强管控,防止过早恶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