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的江苏武进,袁励衡家添了个女儿,取名袁行洁,后来她自己改叫袁晓园。
![]()
这家人可不是普通人家,父亲是民国交通银行的创始人,伯父袁励准更厉害,不仅是宣统皇帝的老师,连中南海“新华门”的匾额都是他写的。在这样的书香官宦家庭里,袁晓园却没按“大家闺秀”的剧本走。
![]()
那时候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家里只给两个弟弟请私塾先生,她却总躲在书房窗外偷听,久而久之,不仅书读得比弟弟好,连作文都能替他们写,一手字也练得隽秀有力。
15岁那年,父亲身体不好,袁晓园干脆帮着处理公文,小小年纪就摸透了职场门道。看到妹妹们只能闷在家里,她又跟父母据理力争,硬是为妹妹们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
后来3妹袁行恕的女儿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家琼瑶,4妹袁静写出《新儿女英雄传》,追根溯源,都离不开袁晓园当年的“抗争”。
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18岁的袁晓园再也坐不住了。她跟父母说:“你们关了我18年,现在我要自己选日子过。”
随后,她独自跑到上海,考上了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可学画没多久,她又盯上了江苏省政府的公务员招考。那时候女性考公务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她却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灵活的思路,拿了第一名,成了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的中文秘书。
按说这份工作够体面了,可家里又给她安排了包办婚姻。
![]()
袁晓园没犟过家人,嫁了人,1926年还生了儿子叶漳明。可这段没感情的婚姻终究长不了,1928年她果断离婚,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单亲妈妈”。离婚后她没消沉,反而更坚定了要出去闯的念头,她想去法国留学,可家里不支持,连学费都不肯给。
就在这时,袁晓园听说农矿部秘书长高鲁要去日内瓦当公使,她天天堵着高鲁自荐,说想跟着去当秘书,其实是想趁机留学。高鲁一开始不同意,架不住她磨,最后松口:“带你去可以,但学费生活费你自己解决。”
袁晓园二话不说,卖掉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又跟朋友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路费。
1930年9月,袁晓园登上了去法国的轮船,这一漂就是35天。她连一句法语都不会,就抱着法语词典在船上啃,晕船晕得直吐,也没放下书。等船到马赛港时,她居然能跟当地人简单对话了。
同船的还有个叫叶南的年轻人,是江苏省政府主席叶楚伧的儿子,也刚离婚,要去法国学军事。叶南早就听说过袁晓园的名气,一路上主动照顾她,帮她提行李、递热水,成了她的“护花使者”。
到了法国,考上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不肯要叶南的接济,白天上课,晚上给中国大使馆抄文件,周末还去华侨家里代写书信,就这么一点点攒生活费。
![]()
叶南对她有好感,可袁晓园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不想再谈感情。为了躲叶南,她暑假跑到比利时投奔弟弟,没想到叶南居然骑摩托车追了过去,路上摔得满脸是伤,袁晓园这才被他的真诚打动。
1932年,袁晓园拿到了政治经济学文凭,本来想多学些东西,却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她立刻收拾行李回国。
刚到家,就听说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在福建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正在招贤纳士。袁晓园赶紧赶过去,蒋光鼐早就听说过她的才干,直接任命她为厦门市思金营业税局副局长,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税务官。
上任第一天,就有人给她送礼走后门,还有父亲的老熟人想来“捞好处”,说“税局是肥缺,好赚钱”。袁晓园当场拒绝:“我来这里是堵漏洞的,不是开后门的。”她重新制定了税法条例,严查偷税漏税,连当地的地头蛇都敢得罪。
可这样一来,她也成了别人的眼中钉,有人故意给她使绊子,甚至散布谣言。袁晓园受不了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干了一年就辞职了。
1934年,袁晓园再次去法国,这次她考上了巴黎政治学院,主攻国际关系学,还同时在巴黎大学语言学研究班听课。毕业后,她回到国内,正好赶上民国外交部招人。袁晓园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直接给外交部长宋子文写了封信,说自己想当外交官,愿意去最艰苦的地方。
宋子文没见过她,却被信里的担当打动了,派人考察后,在1943年任命她为驻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馆副领事,中国首位女外交官就这么诞生了。
![]()
那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袁晓园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华侨募捐,购买军用物资运回国内。可当地英国殖民政府总找借口扣押物资,每次袁晓园都直接找上门交涉,凭着流利的英语和坚定的态度,硬是把物资一件件要了回来。
华侨们都佩服她,说:“中国这位女领事不好惹”。她还在当地开办中文班,教华侨子弟学汉语,有次去老华侨家,看到墙上挂着鞭子,老华侨说:“孩子不学汉语,就忘了自己是炎黄子孙”,这话让她记了一辈子,后来研究汉语拼音,也跟这段经历有关。
那几年,叶南在法国当武官,还受到过戴高乐总统的接见,夫妻俩一个在印度,一个在法国,虽然分居两地,却都在为抗战出力。
1947年,他们奉调回国,可刚回来就赶上国民党发动内战。袁晓园和叶南看不惯,联名给国民政府写了封公开信,呼吁停止内战、国共合作。这封信彻底惹恼了蒋介石,两人被开除党籍,还上了通缉名单。
没办法,他们只能带着两个儿子,取道香港去了美国。
![]()
到了美国,袁晓园凭着精通英、法、阿拉伯语的优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联合国秘书处,负责处理中文事务。在联合国工作时,总有人说“汉字太复杂,不如字母文字简单”,袁晓园不服气,开始琢磨怎么让汉字更容易学习。
![]()
1961年退休后,她更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汉字研究上,花了十几年时间,终于创出了“袁氏拼音方案”,用108个汉字部件当拼音字母,做到“见字能读,会说即会写”。后来她回国时,把这个方案交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很认可,还推荐在6所大学试行。
1971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缓和,袁晓园成了第一个申请率团访华的美籍华人。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她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心里五味杂陈。从那以后,她几乎每年都回国,还在广交会上为中美贸易牵线搭桥,写下了很多介绍祖国变化的文章。
1985年,84岁的袁晓园做了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回中国定居。去美国驻华大使馆办手续时,工作人员都惊呆了:“别人都是来申请美国国籍的,您怎么反而要退?”袁晓园说:“我是中国人,现在祖国还不够强,我得回来尽点力。”
她卖掉了美国的房子,把6万美元积蓄都捐出来,在北京创办了“晓园中医院”,还发起成立了“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主编《汉字文化》杂志,到处宣讲汉字的魅力。
回国后,袁晓园连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还被6所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她虽然年纪大了,却一点都不闲着:1998年抗洪救灾,百岁高龄的她跑到南京长江江堤上慰问武警官兵;2002年,她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了“百岁爱国老人袁晓园书画展”,她的画笔墨苍劲,书法更是大气磅礴,一点都不像百岁老人的作品。
![]()
晚年的袁晓园住在南京,跟外甥一家生活在一起。琼瑶回内地探亲时,总会来看她,两人坐在一起聊家常,聊写作,琼瑶总说“大姨是我最佩服的人”。袁晓园的两个儿子都在美国,每年都会回国看她,大儿子叶漳明受她影响,后来也成了语言文字研究者。
2003年11月17日,袁晓园在南京安详离世,享年102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