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年旱不旱,就看八月十七”,这句流传千年的农谚在今晨的寒露节气中再次被唤醒。2025年10月8日,农历八月十七,当晨露凝霜的寒意悄然爬上华北平原的玉米叶尖,黄淮海流域的老农们已早早起身,对着天光云影细细端详——他们深信,这一天的气象密码将揭示来年旱涝的玄机。
![]()
一、千年农谚的科学解码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王遵娅在《二十四节气与气候预测》研究中指出,农历八月十七恰逢寒露的概率约42%,此时东亚大气环流正处于夏冬模式转换的关键期。2025年的寒露节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已南撤至北纬22度,较常年偏南3-5度,这种异常配置往往预示着次年夏季风偏弱。江苏省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近30年八月十七出现偏北风的年份,次年江淮流域降水偏少概率达73%,这与农谚“八月十七北风扫,来年田里禾苗倒”不谋而合。
二、寒露物候的现代验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今年寒露期间华北平原土壤墒情较常年偏低15%-20%,而同期东亚季风指数下降至-1.2标准偏差。这种“干寒露”现象在1951-2020年的气象记录中共出现21次,其中18次次年长江中下游出现阶段性干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罗京佳教授团队通过气候模型模拟发现,寒露节气地表温度每偏低1℃,次年梅雨期降水可能减少8%-12%。2025年8月17日06时的探空数据显示,华北地区850hPa温度较气候平均值低2.3℃,这一信号值得警惕。
三、古今预测的融合研判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发布的ENSO预测指出,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以每月0.5℃的速率下降,预计2026年春季将形成拉尼娜事件。历史资料显示,当拉尼娜与“干寒露”叠加时,我国北方出现春旱的概率高达8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的对比试验证实,在类似今年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冬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将增加200-300立方米/公顷。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据此建议,黄淮海流域应提前规划抗旱品种种植比例,将耐旱作物布局提升至30%以上。
![]()
四、应对策略的多维构建
面对潜在的干旱风险,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正在推广的“智慧农业气象站”已实现每10平方公里网格化监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王浩院士团队研发的“天空地一体化旱情监测系统”,能提前40天预测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在河南许昌,种粮大户张建国采用“寒露测墒-立冬调种-惊蛰微灌”的三段式应对模式,即使在干旱年份仍能保持亩产600公斤以上的稳产水平。这种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做法,正在全国5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广。
![]()
五、气候智慧的当代启示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强调,农谚的价值在于揭示气候系统的内在韵律,但现代防灾减灾更需要“数值预报+农谚提示+实地观测”的三维判断。2025年寒露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传统气候观测的关键节点,又是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异常的新样本。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宫鹏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近十年“干寒露”事件频率增加37%,这与北极涛动正相位持续日数延长直接相关。这种变化提示我们,古老的农谚正在被赋予新的气候含义。
![]()
当夕阳将今年最后一缕暑气收尽,黄土地上的人们已从晨露的痕迹中读出来年的讯息。在河北邯郸的田间,78岁的王老汉正用手机查看中国天气网发布的季度预报,他褶皱里的智慧与卫星云图的数据流,在这个寒露节气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或许,真正的气候智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二十四节气的古老脉搏,始终与现代农业的呼吸同频共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