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连阴雨后遍布青苔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文旅
![]()
距离立冬还有一周时间,绵绵秋雨,特别是北方地区不同寻常的连阴雨,总算短暂停歇、迎来阳光。据预报,不少地方接下来还会出现持续性降水。
传统视角下的北方城市西安,在连阴雨的作用下,因城墙长青苔、树干长蘑菇的奇特景象广受关注,随之而来的较大幅度降温还催生了“西安请记住你是西北不是东北”的调侃。
从气象观测数据上看,确实不同寻常。自8月25日至10月15日,西安累计降雨量达358毫米,52天里有38天降雨,创下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降水日数最多的纪录。尔后,数据还在刷新,至今已较常年同期偏多16倍,还不乏暴雨。
一些北方城市也存在相似情况,太原等山西部分地区同期降水偏多1—4倍,强降水落区重叠度高;郑州等河南部分地区同期降水偏多1—3倍,农田涝渍导致秋收延迟;兰州等甘肃部分地区同期降水偏多3—4成,大雨频发。
于是,人们开始怀疑,以半湿润和半干旱为典型特征的中国北方地区,会不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向南方地区的湿润属性转变。
![]()
▲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
针对北方地区是否将变得越来越湿润这一问题,我们先给出结论:有可能,但需结合长期数据判断,趋势尚不明确。
综观历年数据,2025年秋季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可以确认为显著湿润年份,不过,东部季风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是比较正常的现象,若说这一年变化过于突出,实质上也只是极端气候事件。
同一时间下横向比较,南方大部光热充足,江南出现晴热高温,北方和南方似乎晴雨互换,反映季风的波动。近年纵向比较,北方夏季高温与秋季降水增强的关联性增强,可能反映气候系统调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现阶段还无法彻底扭转,大气运动的异常确实提供了雨热条件改变的因子。如果未来十年间的多数年份都保持这种高强度大面积降水,那我们或许就可以初步推断,北方地区开始变得湿润。
![]()
▲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关系示意图(资料)
![]()
确定干湿变化趋势为时尚早,但2025年秋季北方连阴雨时间偏长、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值得探究。
首先,大气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与西风槽持续配合,导致暖湿气流在北方长时间滞留。通俗而言,冷暖气团相遇可以产生锋面雨,而这个锋面今年有点靠北,二者还势均力敌,于是雨水一度盘踞。
这个过程有点类似江淮地区和云贵高原的准静止锋。
其次,气候年际变化影响。今年夏天,北方高温创历史同期最高,导致秋季大气能量积累,降水强度增强。通俗来说,温带季风气候也讲究雨热同期,得益于天气系统的种种原理,一定程度上,气温升高就更容易降雨了。
最后,地势地形因素。秦岭对暖湿气流的抬升作用加剧了陕西部分区域的降水,延长了阴雨持续时间。
![]()
▲华西秋雨和秋淋天气
![]()
事实上,华西秋雨(Autumn rain of West China)作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本就可以影响到北方的一些区域,除却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陕西的汉江流域、渭河流域也在其覆盖范围之内,渭河流域正处于北方的关中。
陕西将华西秋雨称为秋淋,典型特征是持续时间长(一般持续7天以上)、累计降水量大(局地可达200毫米以上)、常伴有短时暴雨(最高达50毫米/小时)。秋淋也能牵动周边地区产生类似降雨过程,在雨水不多的时候,则会出现低能见度天气。
通常,秋季暖湿气流不及盛夏,因而降雨强度并不是特别大,比较缠绵。如果暖湿气流多徘徊一会,秋淋天气自然就会持续更久。故而,北方地区秋季降雨较往年多些也不算很离谱。
至于人们所顾虑的气候变化问题,的确应予关注,就像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一样,如若经过较长周期的观测和研究,北方地区果真趋向湿润,那么人们将面临巨大的环境危机。
(文内图片来自网络,版权标识图片不得商用转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