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雷军开了第六次年度演讲,同一天,小米17系列提前一个月发布,还直接跳过了“16”这个型号,当时不少人嘀咕,这是不是想蹭苹果的流量?毕竟苹果刚发完iPhone17,256G版本比上一代便宜1000块,还标配了自适应高刷屏,明显是向5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挤。
![]()
按往常思路,国产手机面对这种情况,要么推迟发布,要么加配置、降价格应对,但小米偏不,反而主动往前凑,要是产品没真本事,这么干就是自讨苦吃,后来看小米17的配置才明白,它这次是真有底气。
小米17硬刚iPhone,不是蹭流量,是真有底气
小米17Pro的主板比上一代小了不少,却塞下了四千多个元器件,这么做就是为了给背屏腾空间,这背屏的玩法还真多,能显时间、能看通知、能自拍,甚至能控制小米汽车。
![]()
有人还做了个复古游戏机外壳,套上就能打“超级玛丽”,雷军在发布会上说自己在飞机上玩得停不下来,这话听着像调侃,但确实能看出这背屏的实用性。
再看屏幕素质,小米为了正面这块屏,花了五年时间,砸了1个亿研发新型红色发光材料,结果就是,国产发光材料的效率第一次赶上国际水平,户外强光下亮度能到3500尼特,比iPhone17还亮一截。
![]()
反观,iPhone17Pro,那个凸起的镜头模组,网上吐槽“丑”的人可不少,续航和影像也是小米17的长项,苹果还在用三千多毫安的电池时,小米17直接做到了7000毫安,号称能两天一充,潜望式长焦也做得更薄了,握在手里不硌得慌,而iPhone17标准版连长焦镜头都没有。
讲起屏幕,就不得不提小米早年的窘境
2016年的时候,小米供应链的高管得罪了三星,三星直接断了AMOLED屏幕的供应,无奈之下,雷军只能亲自去给三星高管道歉,饭局上喝了5瓶红酒才把供应续上,那时候的小米,确实像个“组装厂”,处处要看上游脸色。
![]()
但现在不一样了,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5年二季度小米手机全球份额能到14.7%,连续20个季度都是全球前三,这么大的体量,自然能带动产业链一起升级,今年3月,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还专程去了北京小米汽车工厂。
从当年求着三星供货,到现在能平等对话,这变化可不是一点半点,讲完小米17的手机,就得说说小米另一张高端牌汽车了,2022年春节后,小米就明确了目标,手机要对标iPhone,三年内拿国产高端手机市场第一,但光靠手机还不够,当手机性能快摸到天花板时,造车就成了小米冲击高端的新方向。
![]()
小米造车没走低价路线
一开始有人猜小米汽车会不会卖9.9万元,雷军直接说“不可能”,最后SU7起售价定在21.59万元,稳稳站在豪华纯电赛道上,这个选择挺明智的,有些品牌一开始也想冲高,把价格定到20万以上,可后来扛不住价格战,又降价又减配,最后成了网约车专用车。
![]()
品牌一旦沉下去,再想往上爬就难了,小米SU7的市场表现也没让人失望,到2025年8月,它已经连续9个月销量超过特斯拉Model3,近半年都是20万以上轿车市场的第一,今年6月YU7开卖,18小时锁单就突破24万台,这数字比ModelY半年销量还多。
更关键的是保值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报告显示,SU7一年保值率能到88.91%,是纯电车型里最高的,不少用户宁愿等38周,也愿意下单,这说明大家是真认可小米汽车的高端定位,现在小米的布局更全面了,手机、汽车再加上智能家电,凑成了“人车家全生态”。
![]()
比如,澎湃OS升级后,能和iPhone、苹果Mac无线连接,还比iOS多了不少玩法,本来想,小米以前就是卖硬件的,现在看来,它已经转向卖体验了,这种转变,才是支撑高端品牌的关键。
从“怕断供”到造3nm芯片,小米的扎根之路
不过,要说小米最让人意外的,还是造芯这件事,其实,小米早就在尝试造芯了,2014年就启动过计划,可惜后来因为技术太难、花钱太多,半路停了。
2021年小米正处于“至暗时刻”,高端化受挫,市值跌到5000亿左右,这时候重启造芯,内部争议很大,有人担心“再这么干会不会拖垮公司”。
雷军当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假设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永远失去芯片而后悔?”就是这句话,让团队下定了决心。
![]()
2025年5月,小米发布了“玄戒O1”芯片,这是3nm的旗舰SoC芯片,小米也成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这种芯片的企业,搞不清以前为啥总有人说小米“没技术”,现在看它的研发投入就知道了,过去5年小米在研发上砸了约1020亿,2020年还不到百亿,2025年就涨到300亿。
未来5年计划再投2000亿,研发人员也从1万多人涨到了2万多
汽车工厂里更是引入了700多个机器人,车身车间关键工艺全是自动化,雷军把造车当成“人生最后一次创业”,还亲自管手机和汽车业务,这表明,他是想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高端化上,从结果来看,小米确实转型成功了,从以前的“风口上的猪”,变成了现在“扎根的树”,市值也回到了1.5万亿。
![]()
小米的转型之路,对其他中国科技公司也是个提醒,在中国制造业的深水区,没有捷径可走,想冲击高端,就得像小米这样,在技术上扎根,在研发上持续投入,这不仅是小米的选择,也是所有想穿越周期的中国科技企业,必须经历的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