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上,吹捧形式逻辑而贬低辩证法,似乎是件“很时髦”的事情。
然而仔细看这类网文,不禁令人想起鲁迅1922年发表于《晨报副刊》上的《估学衡》。鲁迅在文中讽刺梅光迪、胡先骕等人是“假古董放假豪光”,自己连“准星”还没“定准”,却要去“衡”别人。
辩证法可以质疑讨论吗?
当然可以。不过,前提是真的搞明白了辩证法是怎么回事。否则,再“慷慨陈词”,也难免“谬之千里”,仍属“假古董放假豪光”了。
辩证法是怎么回事呢?
先来举“实例”。
1930年1月5日,毛主席给林彪写了一封信。1948年公开发表时,林彪请求别点他名字,毛主席同意并亲自做了某些修改。这封信中,批评了林彪等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提出了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此信发表时就以此为标题。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历程,证明毛主席这一论断的无比英明。在1930年正是暗夜如磐的艰难时刻,预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叫辩证法。这是任何形式逻辑“公式”都难以超越且无法辩驳的真理。
![]()
还有。
1938年5月26日,毛主席在延安做了《论持久战》的讲演。此时,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爆发10个月余,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失守,日军已经占领了近半个中国。国民党惊慌失措,乱作一团,“亡国论”“速胜论”纠缠不休。毛主席在这个讲演中,提出既要重视军力强悍的日本侵略者,又要坚定必胜的信心,他鞭辟入里地论证了战争规律,批判了各种错误认识,指明了抗日战争唯一取胜的持久战方向。
到达延安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当时的力量还极其微弱,毛主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足以统一自己内部又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预测,并被抗日战争的胜利所证明,这就是辩证法。这也是任何形式逻辑“公式”难以超越且无法辩驳的真理。
![]()
再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急迫问题。为期42天的重庆谈判后,国民党政府立马撕毁协定,全面发动内战。其当时拥有美国提供精良装备的430万军队,统治着全国约76%的面积和3.39亿人口。而解放区仅占全国面积的24%和1.36亿人口,军队只有装备极差的127万人。1946年8月6日,毛主席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进行了一场深入谈话,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毛主席还纠正翻译,就此产生了“Paper-Tiger”这一英语词汇。
当时的力量对比,优势完全在国民党一边。毛主席指点江山,风轻云淡,一句“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又岂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可比,这就叫辩证法。这仍然是任何形式逻辑“公式”难以超越且无法辩驳的真理。
![]()
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以上这些最基本的、以纯熟“辩证法应用”所铸就的历史事实,岂不远胜形式逻辑的各种“雄辩”!
实际上,唯物辩证法并不排斥形式逻辑。
有人以“苏式逻辑”作为“辩证法与形式逻辑对立”的“证据”——其实,这些人谁也说不清什么是“苏式逻辑”——的确,苏联曾有过关于形式逻辑的讨论,焦点是形式逻辑有没有阶级属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也有类似讨论,遂引起毛主席的极大关注,并邀请周谷城、王方名、金岳霖、冯友兰、郑昕、费孝通、胡绳等到中南海座谈。毛主席提出,形式逻辑没有阶级属性,并鼓励全党全民多研究些逻辑。
一些人在吹捧形式逻辑而贬低辩证法时,频繁引用黑格尔的一句“名言”:“逻辑是一切思维的基础”,以此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殊不知,黑格尔的所有著作中,从没说过这个话——这个黑格尔名言是伪造的。
黑格尔是过往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他之前的古典逻辑和康德的先验逻辑都已经过时,不足以成为审视历史和促成发展的思想武器——他说,所谓不学逻辑人们就不会思维,就如同说不学生理学和运动学就不会消化一样可笑。
黑格尔说,以往的古典逻辑,只解决思维形式是否正确的问题,丝毫不涉及事物的本质、内在的发展原因和动力——“形式逻辑”一名,即从此一论断而来。
![]()
黑格尔写了《逻辑学(即“大逻辑”)》,后来他的学生又从他的《哲学全书》抽出相关部分,以《小逻辑》为名出版。但要说的是,黑氏的“逻辑学”和“逻辑”,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形式逻辑和康德的先验逻辑——黑格尔的“逻辑”,讲的就是辩证法——是“绝对精神”外化为万物,由自身内在的矛盾促成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变化。
认真翻阅黑氏的《大逻辑》和《小逻辑》就会发现,他列举了无数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例证来说明“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规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首次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纳入了辩证法考察的范围,并给出了之前所有哲学家们从没触及和揭示过的深刻认知。
因为,黑格尔的“逻辑”≠形式逻辑;黑格尔的“逻辑”=“辩证法”。 所以,研究事物的发展原因和规律的“辩证法”≠只研究思维一般规律的形式逻辑。
把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并列起来,硬“捆绑”成一对矛盾体,本身就是很可笑的事情——他俩,本就不在一个层面。
![]()
黑格尔的“逻辑学”或曰“辩证法”,给与了马恩经典作家极大的启发,称其为宝贵的“合理内核”,同时指出了黑氏哲学“头足颠倒”的致命缺憾——在经过“扬弃”后,便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作为世界观、历史观和认识论、方法论的“唯物辩证法”,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提粹之精华。
“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首先,“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其认为,联系或关系,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这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又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其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种普遍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密不可分。现实存在的相互联系,总是通过联系着的诸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凡不发生相互作用的事物,其之间往往因为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相互作用,必使事物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这就是相互作用引起了运动;如果事物彼此没有引起状态和性质的改变,就表明这些事物间没有发生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运动,这是事物、现象的客观逻辑。
其还认为,事物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这是宇宙间的五种基本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区别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其进一步认为,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就是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那些丧失存在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
“唯物辩证法”是包含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
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统一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范畴是基本的概念,是人们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唯物辩证法”中,包含质、量、度、量变、质变,矛盾、对立、统一,肯定、否定等范畴;还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等对应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学说。
这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尤其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根本性改造提出的。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还包括前面说到的几篇文章,以及《论十大关系》等等,把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彻底中国化了。
![]()
还要说的是,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辩证法传统。
《老子》和《孙子兵法》是典型代表著作。
比如,《老子》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还强调事物的相互转化,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此要“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云云。
毛主席在将“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过程中,充分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的这些宝贵思想融入其中,并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使其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正因为毛主席将中国化了的“唯物辩证法”娴熟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被历史证明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郑重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这是从国家最高立法的层面,确定了持续进行“唯物辩证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不用怀疑,以形式逻辑来贬低辩证法,将辩证法庸俗化、污名化,不仅仅是“无知者无畏”这么简单。背后没有操控势力和常人所不知的企图,是难以置信和无法解释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