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的 “凤凰” 奇缘
2016 年的清晨,山西平陆县柳林河村的郭存锁赶着羊群上山时,一抹绚烂色彩撞入眼帘:两只鸟儿中,一只腹部赤红如焰,背部金辉流转,修长尾羽缀着斑斓斑纹,正在枝头梳理羽毛。
“是凤凰!”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农激动得屏住呼吸 —— 儿时听的神话里,神鸟凤凰正是这般祥瑞模样。
尽管 “凤凰” 一见人就机敏飞走,郭存锁却动了守护之心。
第二天起,他每天揣着自家的苞谷、小米上山,远远撒下食物便悄悄退开。起初鸟儿警惕性极高,待他走远才敢啄食;渐渐地,它们熟悉了老人的脚步声,甚至会循着 “咕咕” 的呼唤主动现身。
这份默契一守就是四年,郭存锁风雨无阻每日两趟投喂,光是饲料就花了数万元,妻子从最初劝阻到后来主动帮忙准备食物,乡亲们也常帮着留意鸟儿动向。
![]()
神鸟竟是濒危精灵
2019 年,一位摄影师偶然拍下老人与鸟群互动的画面,五彩斑斓的 “凤凰” 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当鸟类专家赶到现场时,眼前景象令他们惊叹:40 多只羽毛华丽的鸟儿在山坳间踱步,听到郭存锁的声音便纷纷围拢,全然没有野生鸟类的怯意。
“这不是凤凰,是红腹锦鸡!”专家的鉴定揭开谜底 —— 这种我国特有的鸟类是凤凰的原型之一,早在 1989 年就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21 年国家调整《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时,更明确将其继续纳入二级保护范畴,巩固法律保护力度,而它曾因偷猎和栖息地破坏濒临消失,即便 2016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评估为 “无危”,国内仍坚持严格保护以防范风险。
更让专家称奇的是,红腹锦鸡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人工圈养成活率极低,郭存锁却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让种群数量从 2 只增长到 40 多只。
但惊喜之余,专家们也犯了难:按规定,野生保护动物需由专业机构管护,可郭大爷的养护成果又实在难得。
经过慎重商议,他们最终决定将锦鸡暂时带回保护区饲养,一来能提供 “更科学” 的照料,二来也能规避法律风险。
郭存锁虽满心不舍,还是红着眼眶答应了:“只要对鸟儿好,咋都行。”
![]()
波折后的守护回归
谁也没想到,这场 “专业养护” 竟成了锦鸡的劫难。被关进人工棚舍后,红腹锦鸡整日焦躁不安,不吃不喝地撞向围栏,短短几天就有3只因应激反应死了。
专家们急得团团转,尝试了各种饲料配方和环境调控,却始终无法让锦鸡适应。
看着鸟儿日渐萎靡的模样,有人突然想起郭存锁说过的话:“它们就爱山里的风,关着不行。”
一番紧急商议后,专家们带着幸存的锦鸡重返柳林河村。
当郭存锁熟悉的 “咕咕” 声在山坳响起,原本蔫蔫的鸟儿瞬间振奋起来,扑棱着翅膀围拢过来。
这一幕让在场的专家既愧疚又感慨:“我们懂理论,却不懂它们真正需要什么。”
此后,有关部门正式决定让郭存锁继续担任 “护鸟人”,由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提供专业指导和饲料补贴,不再强行干预族群的自然生活。
![]()
守护升级的双赢答卷
重掌 “护鸟权” 的郭存锁更用心了。他跟着专家学认锦鸡爱吃的野生浆果和昆虫,每天天不亮就上山采摘挖掘;为了给鸟儿更宽敞的家园,他特意开辟出自家附近的荒坡,用谷物引导族群迁移过去;担心有人偷猎,他和乡亲们轮流上山巡逻,还在隐蔽处安装了监控。
渐渐地,柳林河村成了特殊的 “鸟类天堂”。郭存锁在 50 米外搭建了伪装摄影棚,既满足爱好者的拍摄需求,又避免惊扰鸟群。
摄影人带来的人气,让老人家里的农家饭有了微薄收入,刚好补贴饲料开支;与此同时,在这片由民间守护起步的栖息地,红腹锦鸡的鸣叫声越来越响亮。
![]()
平凡守护的生态启示
“它们不是我的宠物,是山里的精灵。” 郭存锁的话道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真谛。
从误认凤凰的敬畏之心,到四年如一日的默默守护,从忍痛送别鸟儿的不舍,到重逢时的欣喜,这位老农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生态保护的本质 —— 科学仪器能监测数据,专业知识能提供指导,但对生命的尊重与耐心,才是最珍贵的养护密码。
如今,山坳里的红腹锦鸡依然会循着老人的脚步声而来。这道流动的五彩风景线,不仅见证着一个普通农民的坚守,更印证了: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冰冷的技术与规定,每一份发自内心的善意与懂得,都能滋养出生命的奇迹。而那些失而复得的灵动身影,正是对这份守护最好的回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