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更十篇”成了无效内卷,我踩过的内容创作坑,我做财经自媒体那会,头两年简直把“勤奋”刻进DNA里。
从早到晚泡在电脑前,追热点像抢红包,写稿子跟流水线作业似的,早上扒财报,下午赶行业分析,晚上还要蹭个突发新闻。
![]()
最疯狂的时候日更3篇,一年下来攒了快一千篇稿子,数据看着挺热闹,阅读量动不动就破万,可心里越来越虚。
有次写某新能源公司的深度稿,我熬了三个通宵查数据,画图表,推送后阅读量冲到10万+,本以为能圈波死忠粉,结果三天后公司出了新公告,我发现读者全跑去看别家号了。
![]()
评论区有个粉丝留言特扎心,“内容挺全,但看完记不住是谁写的。”那一刻我才突然明白,自己像个给平台打工的“内容搬运工”,每天忙着搬砖,却没给自己盖房子。
这行里太多人跟我当年一样了,传统媒体的记者跑会跟稿,自媒体人追热点套模板,看着是不同赛道,逻辑却一模一样,觉得写得越多,平台就越待见。
![]()
可现实特打脸,现在AI都能一键生成财经快讯了,某上市公司的财报新闻,机器5分钟就能写得有模有样,你拼手速拼产量,到头来可能连机器人都拼不过。
从“流量过客”到“信任老铁”,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该换了,后来我转型做个人IP,才慢慢琢磨出点门道。
![]()
举个例子,我认识个财经记者,人家一年就写十篇稿子,可篇篇都能在业内掀起讨论,有次他分析某政策对楼市的影响,没列一堆数据,而是讲了三个买房人的真实故事,结果连房企老板都转发说“看懂了趋势”。
![]()
这就叫“信任复利”,读者记住的不是信息,是你解读信息的方式,反观那些靠爆款涨粉的号,看着热闹,实则是“一次性买卖”。
我见过一个号靠一篇情绪文爆涨5万粉,可半年后活跃度暴跌,留言区除了广告几乎没人互动,为啥?因为读者是冲着热点来的,不是冲着你来的。
就像去菜市场买菜,今天哪家便宜就去哪家,压根不会记摊主长啥样,现在我写稿,每次都会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篇能不能让读者记住我的观点?
![]()
能不能让他们下次遇事想起我?能不能让新读者看完想“关注试试”?上个月写黄金价格暴涨,我没光摆历史数据,而是加了段采访老交易员的经历,他说“现在炒黄金的跟当年炒比特币的是同一批人”,结果评论区炸了锅,好多人留言“就喜欢看你说大实话”,当内容里有了“人”的影子,读者才会把你当“自己人”。
![]()
说到底,平台就像个大喇叭,能放大你的声音,可要是你没往声音里灌“料”,喊得再响也留不住人。
现在AI能写稿,能做图,甚至能生成标题,但它代替不了人对世界的判断,你对某件事的独特看法,你坚持的立场,你愿意为判断承担的后果,这些才是内容创作里最值钱的“护城河”。
![]()
别再埋头当“内容打工人”了,与其每天纠结“怎么追热点”,不如想想“怎么让读者信你”,毕竟流量就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信任才是冬天的暖炉,能让你的IP越烧越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