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听朋友吐槽:“娃看《三国演义》,只说‘诸葛亮厉害,曹操坏’,问他为啥,就说‘老师这么讲的’;做数学题,只会套一种解法,稍微变个问法就懵 —— 咋就不会多想想呢?” 其实不是孩子 “不会想”,是我们没教他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就像苏轼说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很多时候换个视角,答案就不一样了。
![]()
现在很多家长看孩子,只盯“成绩”—— 分数高就是 “好孩子”,分数低就 “啥也不是”;教孩子看问题,只给 “标准答案”—— 说曹操就是 “奸臣”,说孔融就是 “懂礼貌”,从不让他自己多琢磨。结果呢?孩子思维越来越固化,遇到问题只会 “一条路走到黑”,既不会发散思考,也看不到事物的多面性。
其实有个简单的“思维矩阵游戏”,就能帮孩子打破这种局限。说白了就是画个表格,横坐标和纵坐标定不同的 “观察角度”,让孩子把要分析的事填进去 —— 不用复杂工具,一张纸一支笔就行,还能玩着学。
我朋友带儿子玩过“三国人物矩阵”,横坐标定 “工作业绩”,纵坐标定 “价值观”,让孩子把 20 个三国人物填进去。没想到孩子填到曹操时犯了难:“曹操统一北方算业绩好,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价值观好像和刘备不一样。” 后来父子俩还争论起来 —— 孩子说 “刘备仁厚但业绩没曹操强”,爸爸说 “诸葛亮业绩好价值观也正”,一来二去,孩子再看三国,就不只会说 “谁好谁坏” 了。
这游戏还能用到生活里,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试卷时,横坐标定“题目类型”(计算、应用题、选择题),纵坐标定 “错误率”,孩子一看就知道 “哦,我应用题错得多,得重点练”,比只盯着 “总分低” 有用;
•选游乐园时,横坐标定“好玩项目数量”,纵坐标定 “等待时间”,孩子会发现 “A 园项目多但要等 1 小时,B 园项目少但不用等”,能自己权衡选哪个,不会只喊 “我要去人多的那个”;
•就连看同学,也能玩这游戏:横坐标定“乐于助人”,纵坐标定 “学习认真”,孩子会发现 “小明虽然成绩一般,但总帮同学带文具;小红成绩好,还会帮大家讲题”—— 慢慢就懂了 “每个人都有优点,不能只看成绩”。
最关键的是,这游戏不光帮孩子发散思维,还能让家长学会“多角度看孩子”。有个妈妈以前总骂孩子 “粗心,考不了满分”,后来用矩阵分析试卷:横坐标 “错题原因”(粗心、不会、没看清),纵坐标 “题目难度”,发现孩子 “难的题都对了,错的都是简单题粗心”,才意识到 “孩子其实会做题,只是需要更细心”,后来不再骂他,而是教他 “做完检查 3 遍”,孩子成绩反而上去了。
教孩子玩思维矩阵,不用一步到位,记住这两点就行:
1.先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入手:喜欢看动画片,就分析动画人物;喜欢玩游戏,就分析游戏角色—— 有兴趣才愿意琢磨;
2.和孩子一起定“纵横坐标”:别家长说了算,比如分析玩具,孩子想定 “好玩程度” 和 “耐玩时间”,就按他的来,让他有主导权。
别再逼孩子“只按一种方式想问题”,也别只用 “成绩” 给孩子贴标签。下次和孩子一起画张矩阵表,分析分析他喜欢的人物、玩具,或者试卷 —— 当孩子说 “原来这事还有另一种看法” 时,你会发现:教会他 “多角度看世界”,比让他背 10 个知识点都重要。毕竟,未来的日子里,能灵活思考、看见事物多面性的孩子,才更能应对各种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