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去银行办业务本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可最近,不少朋友却被一件事搞得心烦意乱:取自己的钱,怎么就这么难呢?
相信大家在网络上也看到过类似吐槽,有人想取一笔钱应急,却被银行各种询问用途、限制额度,手续繁琐得让人崩溃。
![]()
《南方都市报》发表声明,支持存款人,直指“反诈”为名,对存款人存款和取款活动加以约束。
这背后,正是银行以防电诈为名实施的一系列限制措施。今天,咱就来唠唠这看似为咱好,却又引发诸多争议的事儿。
银行 “防电诈”,都有啥限制?
先说这取款限额,以前大家可能没太在意,现在却成了 “拦路虎”。就拿包头市的王先生来说,2024 年 12 月 31 日,他想从建行账户取 32 万现金还生意上的欠款。结果在手机银行操作时,发现每日限额才 5 万,可他记得自己明明设置的单笔限额是 30 万啊。咨询客服后得知,要提升限额得提交申请,等业务部门资质审批通过才行。从下午 5 点到晚上 10 点,王先生打了十几次客服电话,得到的都是审批还在流程中的回复。银行给出的解释是,怀疑他遭遇电信诈骗,为保障账户安全才设了限额。
除了限额,被要求说明取款用途也是常有的事儿。如今,在各大网络平台搜 “大额取款”,“大额取款如何说明用途” 成了高频联想搜索。依据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发布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个人存取现金超过 5 万元(或外币等值 1 万美元)时,银行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这就意味着,咱们去银行取个稍大额的钱,就得跟柜员详细解释这钱要干啥用。
![]()
为啥要设这些限制?
银行这么做,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主要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反诈和反洗钱。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进一步强化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中国工商银行某一级支行负责人就表示,在当下包括《反洗钱法》《反电信诈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内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下,虽然可能会给客户办理业务带来麻烦,甚至造成 “误伤”,但这也是为了保护客户资金安全。
从断卡行动开始,银行系统就加强了反洗钱工作管控。2020 年 10 月,国务院开展 “断卡” 行动,银行业设置 “一类”“二类” 账户,严格规范客户信息审核,目的就是从源头治理电信诈骗,打击银行卡非法买卖。可随着断卡行动对直接转账洗钱的有效打击,不法分子开始转变手法,更多采取取款方式转移资金。他们把整笔赃款分散转至不同账户,分别取现后再集中存入新账户,以此实现赃款 “洗白”。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银行也有了自己的判别方法。比如,一些账户先被汇入小额钱款,试探银行卡能否正常使用不被冻结,接着转入大笔金额后立即取出,这种 “小额试探”“快进快出” 的操作就很可疑。还有,账户收到不同账户的转账,且之前并无资金来往,随后短时间内要求取现,也容易被银行盯上。一旦发现这种情况,银行就会锁定账户并报警,争取时间追回诈骗款。
![]()
这些限制,带来了啥问题?
对咱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些限制带来的不便太明显了。正常的资金需求被限制,感觉自己的财产自由受到了侵犯。去银行取钱,本来挺简单的事儿,现在却要像接受审查一样,解释用途、等审批,这让大家心里很不痛快。有人甚至觉得,自己像个嫌疑犯,而不是来办理业务的客户。
对银行基层从业人员来说,压力也不小。
一方面,客户不理解,操作受限就可能投诉。一旦投诉,银行就得按《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应诉,并向主管部门汇报解决结果。碰到好说话的客户,解释解释可能撤诉,可要是遇到不好说话的,那就得逐级上报、投诉,这让基层员工很头疼。
另一方面,还有处罚风险。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24 年 2 月,某银行网点一名实习员工因为给一名客户办理开卡业务,后来该银行卡账户涉诈,金额 9800 元,结果这名员工被罚款 7000 元。
每年,银行业经营主体都会因违反《反洗钱法》相关规定受到处罚,央行 1 月 27 日披露的罚单显示,一家国有大行、三家股份制银行因涉及 “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等多项反洗钱领域违规,被合计罚没约 9900 万元,53 名责任人被罚款或警告。
从更深层次看,银行这种做法还可能引发信任危机。银行本应是为客户服务的机构,现在却因为这些限制措施,让客户对银行产生怀疑和不满。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毕竟金融系统的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众的信任。
![]()
防电诈,到底该咋做?
电信网络诈骗确实是个大问题,严重威胁着大家的财产安全。
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从最初的中奖诈骗、消费信息诈骗,发展到勒索、电话欠费、汽车退税等五花八门的骗术,翻新速度极快。而且,电信诈骗团伙作案,组织严密,反侦查能力强,很多还涉及跨国跨境犯罪,打击难度很大。
要想彻底消灭欺诈,仅凭银行封堵存款是不行的,还得从欺诈链的根源上着手,防电诈不能只靠银行限制民众取款转账。
银行以防电诈名义实施的取款转账限制措施,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确实给民众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防电诈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民众的正常金融权益为代价。
口头上都是为你好。实际上呢?
所以,在最后,还是要问问:在诚信逐渐被消磨的进程中,存款人的权利该由谁来承担?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来和我们说说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