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1990年,三位理想主义者创办了《美国展望》。
和名字一样,全是对美国未来的美好憧憬。
但在35年之后,其中两位却大改态度,对美国进行了全方位的诊断。
而在看了这几位作者的言论,才发现他们说的一点也没错。
![]()
赖希在新书《身高不足:我的美国回忆录》中,用自己因身高遭受霸凌的经历,来隐喻当今的美国政治。
他的身高大约是1米5左右。
在他看来,美国已分裂成霸凌者与被霸凌者的角斗场,而权贵阶层正占据上风。
![]()
这位与特朗普、克林顿同年出生的学者,亲历了战后繁荣的黄金时代。
也在里根执政的1980年代目睹了贫富差距的"巨幅转向"。
耐人寻味的是,赖希的政治理念经历了显著转变。
![]()
在1980至1990年代,他曾是民主党经济政策的重要智囊。
先后为哈特、蒙代尔、杜卡基斯和克林顿等多位总统候选人提供咨询。
那时的他专注于产业政策和高技能劳动力培养,主张通过公共政策推动经济向"高附加值生产"转型。
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工会并非关注重点,其主张也更偏向技术官僚而非民粹主义。
![]()
最具戏剧性的是他在担任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期间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态度转变。
在1997年的回忆录中,他记载了自己当时为NAFTA辩护的立场,甚至在心里认为低技能工人"需要更新、更强的技能"。
但在新书中,他却回忆道:"每次接受媒体采访不得不为之辩护时,我都深感恐惧。"
![]()
如今的他坚信,从NAFTA到对华开放政策。
这些贸易协定造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灾难",直接导致了2016年特朗普的崛起。
这种思想转变背后,是美国社会面临的现实。
![]()
NAFTA重创了南方的工人阶级社区,而后续的贸易政策则对中西部地区造成了关键性影响。
许多民主党人后来都承认,他们当年未能预见到这些政策的政治后果。
美国政治的深层矛盾
如果说赖希的叙述更侧重于经济因素,那么另一位作者的解读则展现了更复杂的社会图景。
在《美国矛盾:1950年代至今的革命与复仇》中,作者试图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
为何美国的平等进程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弹?
![]()
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自由派推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革命。
非裔美国人的民权斗争不仅为少数族裔争取权利。
更成为了女性、LGBTQ+群体争取平等的重要范本。
在司法系统、媒体和民主党人的支持下,这些运动共同推动了美国社会的革命性变革。
![]()
然而,追求更广泛平等的努力,却意外地在进步阵营内部制造了裂痕。
自1960年代中期起,工会组织与黑人运动、女权运动、环保运动等逐渐分道扬镳。
当工会因自身的种族、性别歧视记录受到挑战,并因支持越战而遭到批评时,劳工运动在进步派中的道德地位开始动摇。
![]()
工人阶级争取权益的运动,恰好与社会平等革命在同一时期展开。
两者本应相辅相成,却因历史机缘而相互冲撞。
早在克林顿和奥巴马之前,劳工运动就已经不再是民主党的优先事项。
![]()
在民主党长期掌控国会的年代,他们未能通过任何实质性支持私营部门工会组建的法案。
美国政治在过去几十年里始终处于胶着状态。
从1992年到2020年的八次总统大选中,民主党七次赢得普选票。
但制度设计却让共和党屡次逆袭。
![]()
选举人团制度让小州拥有不成比例的影响力,让共和党在输掉普选票的情况下,仍能赢得总统宝座(2000年和2016年)。
这种政治僵局的背后,是人口结构变化的深远影响。
2008年奥巴马当选总统,本被许多人期待开启"后种族时代",结果反而激化了种族保守派的危机感。
![]()
右翼拉响警报,而民主党则低估了移民、边境安全等议题的政治爆炸性,就像他们当年低估贸易问题的影响一样。
当下的美国政治的关键变化,与其说是左右两极分化,不如说是共和党的激进化。
当特朗普掌控共和党和最高法院,美国的民主制度正面临严峻考验。
![]()
那个关于"宇宙的道德弧线终将倾向正义"的美好信念,或许只是幻梦。
自由与平等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它们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争取和维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