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盏黄酒,一笼蟹”,金秋头一鲜,当属肥美的大闸蟹!在这个按盆吃蟹的季节,剩下的螃蟹该如何处理,“吃蟹”又有什么忌讳?这些常识一定要牢记,助你放心地大快朵颐!
螃蟹死了还能吃吗?
“蟹红是非多”,网上一直流传着多种关于吃大闸蟹的说法,那么到底刚死不久的螃蟹有没有食用风险?答案是需要看螃蟹的种类。
螃蟹,根据生长水域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河蟹和海蟹。我们常吃的“大闸蟹”就是河蟹当中最有名的一种,河蟹通常会在河床沟底爬行,体内所带的细菌较多。河蟹死后,细菌迅速繁殖,并可能产生有害物质。因此,河蟹一定要吃活的。
![]()
图片来源:千库网
螃蟹死后可能产生组胺,引起食物中毒,特别是河蟹。组胺是组氨酸在脱羧酶的作用下产生的。许多组织,特别是皮肤、肺和肠黏膜的肥大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组胺。当组织受到损伤或发生炎症和过敏反应时,都可释放组胺。
同样,水产品中也含有组胺。当水产品不新鲜或变质、腌制不充分时,就容易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人体食用后,可能引发组胺中毒,出现脸红、头晕、头痛、心跳加快、胸闷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海蟹主要分布于近海、浅海海域,大多生存环境较好,觅取的食物质量也较高,体内比较干净,同时海蟹的蛋白质变性、鲜度下降都比河蟹慢,因此如果是刚死不久、一直处在冷冻条件下的海蟹也可以食用,但是口感和鲜度可以说无法与活蟹媲美。
不过,食用海蟹也需警惕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布在海水中,海水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0%左右,因此大部分海产品本身会有很大的概率带有这种菌。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加热也可杀死。
因此,食用螃蟹时一定要烧熟煮透!
“保蟹”有妙招
通常我们吃的大闸蟹都是活蟹,那么如何判断螃蟹是否活着呢?鲜活的螃蟹有眨眼反应、会吐泡泡、蟹爪夹力大、爬行快速有力,背壳有光泽,腹部洁白且饱满。
![]()
图片来源:千库网
对于活蟹来说,不建议直接放入冷冻室,低温会迅速导致大闸蟹死亡,蟹肉在冷冻过程中容易脱水,影响口感和风味。最好的保鲜手段是冷藏。
可以将大闸蟹放置在冰箱的冷藏室中,温度设定在5℃左右。低温环境有助于大闸蟹进入休眠状态。为满足大闸蟹所需的湿度并防止脱水,可以覆盖上湿润的毛巾或棉柔巾。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大闸蟹3-5天而依然存活,但不建议长期储存。
![]()
图片来源:千库网
而对于吃不完的熟蟹来说,秋季环境温度较高,即便熟制也极易繁殖细菌,需要及时放入冰箱冷藏,但依旧最好在1-2天内食用完毕,以保证食品安全和口感,食用前需彻底加热。
品蟹请当心
01
螃蟹这些器官不能吃
(1)蟹胃:蟹壳内前缘中央一个似三角形的骨质小包;
(2)蟹肠:一条由胃到脐的黑线;
(3)蟹鳃:位于腹部两侧,呈灰白色,软绵绵的。
![]()
图片来源:千库网
这些器官容易藏匿泥沙、杂物和细菌。不过随着养殖环境的优化,现在很少有鳃中有泥沙的蟹了。但这些部位经过加热之后,口感确实并不美妙。
02
这些人群谨慎吃蟹
(1)高胆固醇、高脂血症患者:蟹黄和蟹膏中胆固醇含量非常高,食用后可能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会加重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病情
(2)脾胃虚寒者:螃蟹性寒,食用后易刺激肠胃,引发腹痛、腹泻。
(3)过敏体质者:部分人对大闸蟹中的蛋白质过敏,食用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红疹、腹泻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呼吸困难。
(4)痛风、高尿酸患者:螃蟹属于中高嘌呤食物,痛风患者或尿酸偏高者食用后可能诱发关节疼痛,需严格限制。
(5)肝肾功能不全者:螃蟹中蛋白质和嘌呤需要肝肾代谢,食用后会加重肝肾负担。
03
“螃蟹不宜与柿子同吃”?
此类说法有一定原因,但并非绝对禁忌。
柿子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含有鞣酸。大量的鞣酸与相当数量的红薯、牛奶等富含膳食纤维以及蛋白质的食物在胃里相遇,在胃酸作用下,部分人体内可能会产生团状的、比较难消化的“胃柿石”。
![]()
图片来源:千库网
但这不是结石,只是一种比较难消化的团状物。过量进食可能引起腹胀、腹泻。建议两者间隔2-4小时食用,且每次吃柿子不超过1个,选择成熟的软柿子(鞣酸含量低),可降低不适风险。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浏览)
[1]https://mp.weixin.qq.com/s/jkzhbQGGGLtsQftWXYfw5g
[2]https://mp.weixin.qq.com/s/qkifkdmx9q46nROSxgfD7g
[3]https://mp.weixin.qq.com/s/kKyKKE2LTtbfNrYPL0l-3w
[4]https://mp.weixin.qq.com/s/B7k7tuLiO8kfbE6oShmPCw
[5]https://mp.weixin.qq.com/s/MLd8rcArwNvOual9rHmupA
[6]https://mp.weixin.qq.com/s/Qolq4r1JyGm2kD5JRDkrbQ
作者:蝌蚪君
审核:刘颖 李培元
审核专家:谭雨青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来源:蝌蚪五线谱
编辑:丁香叶子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