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在中国,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三个曾遭受过家庭虐待

0
分享至


2025年9月16日,福建省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开庭审理莆田12岁女孩被继母虐待致死案

根据《南方周末》的报道,从2023年冬至开始的17天里,年仅12岁的女孩刘思琪,遭受其继母许金花持续性的残暴虐待。这些行为包括:

长时间禁食、用针扎舌头及指甲缝、逼迫吞食屎尿。

这一系列非人道的虐待,最终导致了刘思琪的死亡。

这起案件以其极端的残忍性,将一个沉重却久已存在的事实,再次推向公众视野的中心。

它并非孤例,更像是一座巨大冰山浮出水面的、最狰狞的一角。

根据全国妇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开展的一项全国性调查,高达74%的中国儿童,曾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某种形式的家庭虐待。

这个数字意味着,在我们身边,每四个孩子里,就有三个可能曾在紧闭的家门后,承受过我们看不见的伤害。

许金花的极端残忍,让我们不得不直视那个更普遍、更日常,也因此更被我们熟视无睹的冰山本身。那座冰山,由无数被合理化的暴力、被沉默掩盖的哭声,以及一个古老的文化咒语所构成。

那个咒语,叫“棍棒底下出孝子”。

时间倒回至2015年的南京。

在备受关注的“南京虐童案”中,养母李征琴也曾站在被告席上。

与许金花的罪行不同,李征琴的行为,在当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家庭教育”与“家庭暴力”界限的大讨论。

根据当年的庭审报道,李征琴坚决否认自己的行为是虐待。她用抓痒耙、跳绳等工具抽打9岁的养子,致其身体多处构成轻伤

面对指控,她在法庭上反复强调,其殴打行为是为了督促孩子改正撒谎、不完成作业的恶习

“我那是为他好。”

这句辩解,是她为自己行为提供的核心解释。

李征琴的逻辑,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里,能收获广泛的共鸣,甚至同情。

案件的后续报道中提到,孩子的亲生母亲也曾表示,在农村“每个孩子都打过”,她认同这种教育方式。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式家庭暴力的第一个密码箱——暴力,常常是以爱与教育之名进行的。

这是一种深刻的认知错位。

法律上清晰界定的故意伤害,在施暴者的世界里,被扭曲为一种正当的、甚至是必要的管教。

施暴者坚信自己手握的是戒尺,而非凶器;他们是在雕琢璞玉,而非施加伤害。他们的愤怒,源于孩子未能达到那个被预设的“优秀”标准,那个在教育竞争白热化的时代里,被无限拔高的期望值。

孩子的学业成绩,成了衡量父母是否“成功”的社会标准,这种外部评价压力内化为家庭内部的暴力,儿童则成了这种系统性焦虑的最终承受者。

而本应成为第一道防线的学校,却常常陷入沉默。

根据一项针对杭州市小学教师的调研,高达80%的教师认为,向上级主管部门或警方报告疑似虐童事件,会“扩大事态的严重性,带来不利影响”

这种普遍存在的担忧,源于对自身安全、单位声誉以及后续处理流程不确定性的恐惧。

但暴力并不总是披着“教育”的外衣。有时,它以一种更决绝、更冷酷的形式出现——彻底的忽视。

2013年,同样是在南京,两名分别只有1岁和3岁的女童被发现饿死家中。她们的亲生母亲乐燕,因吸毒成瘾,为外出玩乐而将女儿长期遗弃在家中。

根据当时的案件报道,法医鉴定孩子无机械性损伤,符合因饥饿、脱水而死亡的特征。最终,法院认定乐燕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无期徒刑。

从李征琴的“管教式”殴打,到乐燕的“遗弃式”谋杀,虐待以不同的面目呈现,但其核心都是对儿童生命权利的极度漠视。一个源于扭曲的控制欲,另一个源于极致的自私。

然而,在家庭暴力的图景中,还存在着比扭曲的爱和自私的忽视,更为黑暗的角落。

在这里,孩子甚至不被视为一个人,而被彻底物化——成为一件财产、一个工具、一个发泄欲望的对象。

施暴者,往往是她们最本应信赖的父亲。

2013年的陈孔佺故意杀人案中,孩子便是一个被用完即弃的工具。父亲陈孔佺因与前妻产生经济纠纷,竟将5岁的亲生女儿头朝下猛烈撞击路面。

他的动机,不是教育,也非失控,而是以此作为向前妻讨债的威胁和报复手段。在这场成人的战争中,女儿的身体成了最残忍的筹码。

如果说陈孔佺的暴行是将孩子工具化,那么在2014年邵某某虐待并性侵女儿案中,我们看到的是更为极致的客体化。

在这起案件中,亲生父亲邵某某不仅长期殴打、虐待女儿,更实施了强奸、猥亵,而孩子的亲生母亲则早已离异,不闻不问。

在这里,家庭的私密性不再是庇护所,而是狩猎场;父亲的权威不再是保护伞,而是施暴的许可证。血缘关系彻底沦为罪恶的遮羞布。

这起案件最终以一个里程碑式的判决告终:法院首次依据民政部门的申请,成功撤销了父母双方的监护人资格,指定民政局为监护人,确立了“国家监护”的兜底责任。

这个判决,以国家公权力的名义,向一种古老的观念发起了挑战:孩子,绝非父母的私有财产。

法律的框架已经搭建。2020年,最高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并被写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然而,理想的制度设计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据官方数据,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通过强制报告制度办理的案件仅为1657件。对于一个拥有超过2.7亿儿童的国家而言,这个数字低得不成比例。

法律的触角,在家庭那扇紧闭的门前,显得犹豫而无力。

门内,是“不打不成器”的文化惯性;门外,是“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社会默契。两股力量合流,为暴力构建了一座坚固的庇护所。

在“莆田虐童案”长达17天的持续伤害中,女孩的亲生父亲扮演了何种角色?

根据已披露的案情,他与受害人及继母共同生活。

他的在场与不作为,指向了家庭暴力的第二个密码:“家丑不可外扬”。

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化信条,要求家庭成员将内部矛盾,尤其是负面信息,严格限制在家庭范围之内。它使得家庭成为了掩盖暴力的“天然屏障和保护伞”。它像一条无形的锁链,捆住了受害者的求救之口,也堵住了旁观者的干预之路。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每一个本可以成为保护节点的社会单元——邻居、社区、学校——都可能失灵。社会安全网因此变得千疮百孔。

而比“家丑”这块幕布更具压迫性的,是社会本身。

如果说传统的暴力源于观念,那么现代的暴力则更多源于焦虑——一种弥漫在整个社会,并最终在家庭这个最小单元里引爆的教育焦虑

中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被视为“独木桥”的高考,给无数家庭带来了长达十余年的巨大压力。在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对未来的普遍不确定感之下,许多父母将子女的学业成功视为自身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

这种极端的焦虑,已将一些亲子关系异化为一种 高压的项目管理模式 。孩子不再是一个需要关爱和尊重的独立个体,而是一个承载着整个家庭期望的投资项目。在这个模式下,任何被视为影响学业成绩的行为——贪玩、成绩下滑、未完成作业——都被父母视为对家庭未来的直接威胁。

暴力,因此被赋予了一种扭曲的合理性。它不再仅仅是情绪失控,而是一种被父母视为“为你好”的、旨在确保孩子在残酷竞争中胜出的 工具性手段

前文提及的“南京虐童养母案”,其直接导火索正是孩子没有完成养母布置的课外作业并撒了谎。这一在项目管理者眼中“不合格”的行为,最终点燃了升级为严重躯体虐待的导火索。

在这种逻辑下,棍棒不再是教育的戒尺,而成了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孩子承受的每一次击打,都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是整个家庭阶层焦虑的沉重回响。

那么,暴力,究竟从何而来?

它可以是李征琴以“为你好”为名的棍棒,是无数在“高压锅”里焦虑的父母,为不合格的项目施加的规训。

它可以是乐燕沉溺毒品后,留给亲生骨肉那空无一物的房间和缓慢降临的死亡。

它还可以是更深重的黑暗:是陈孔佺报复前妻时,砸向地面的武器;是邵某某兽欲之下,关起门来侵犯的私产

它最终,是许金花在那17个日夜里,对一个12岁女孩施加的、程序化的酷刑。

殴打,忽视,物化,酷刑……这些看似迥异的暴行,根源处却惊人地一致:它们都指向一种深层的心理机制——投射。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投射”。指的是个体将自己无法接受的冲动、欲望或想法,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中国式家庭里,“棍棒”之下,投射的从来不是对“孝子”的期许,而是那个举起棍棒的“爹”(泛指掌权的家长)自身无法处理的焦虑、挫败和对权力的渴望。

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便渴望掌控孩子的命运;

他在外部世界感受不到尊重,便需要在家庭内部建立绝对的权威;

他为自己的失败感到羞耻,便将这份羞耻感转化为对孩子“不成器”的愤怒。

孩子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成了家长自我价值的一面镜子。镜子照出的影像稍有瑕疵,他们选择的不是擦拭自己,而是砸碎镜子。

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训,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精心包装的骗局。

它用“为你好”的糖衣,包裹着权力控制的内核。

它将亲子关系,简化为一种上对下的规训关系,抹去了现代文明所强调的平等、尊重与沟通。

它从来都无关孩子,只关乎“爹”自己。

莆田的庭审结束了,许金花将为她的罪行付出代价。法律能够惩罚一个施暴者,却无法根除滋生暴力的土壤。

在“南京虐童案”的司法卷宗和后续分析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心碎:9岁的受害人在被解救后,曾明确表达了希望回到养母李征琴身边的意愿

一个被伤害的孩子,却依然依恋着伤害他的人。这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性联结”的现象,或许比那些血肉模糊的伤口,更能说明家庭暴力的复杂与残酷。它切断的不仅是皮肉,更是信任、安全感和爱与被爱的能力。

当一个社会习惯于将儿童的哭声视为“家事”,当“为你好”成为施加伤害的通行证,当旁观者的沉默成为施暴者的帮凶,那么每一个家庭都可能成为一座孤岛,每一个孩子都可能独自面对深渊。

打破沉默,将虐待从“家事”重新定义为必须由公权力介入的“公事”和违法犯罪行为,这条路,依然漫长。

文|蛙蛙和洼

图片来自电影《狗十三》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阿富汗地震损伤惨重,全球集体沉默,无人支援?中国紧急发声!

阿富汗地震损伤惨重,全球集体沉默,无人支援?中国紧急发声!

历史有些冷
2025-11-06 19:55:03
瓜帅捡到宝了!曼城新援8场独造6球 转会费仅花3650万

瓜帅捡到宝了!曼城新援8场独造6球 转会费仅花3650万

球事百科吖
2025-11-06 18:19:05
辽宁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现任领导基本情况

辽宁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现任领导基本情况

娱乐圈的笔娱君
2025-11-07 14:10:16
祖某某、曾某存在生活作风问题,湖南卫健委:停职、调查!

祖某某、曾某存在生活作风问题,湖南卫健委:停职、调查!

鲁中晨报
2025-11-07 08:47:04
福建舰航母官宣入列,入列授旗仪式现场视频来了!

福建舰航母官宣入列,入列授旗仪式现场视频来了!

政知新媒体
2025-11-07 13:35:05
江浙沪某高校病态的“三朵桂花”事件:新型垃圾,逼疯中国年轻人

江浙沪某高校病态的“三朵桂花”事件:新型垃圾,逼疯中国年轻人

小椰子专栏
2025-11-06 13:02:38
广州“最丑建筑”第三次挂上拍卖,13.6亿起!

广州“最丑建筑”第三次挂上拍卖,13.6亿起!

GA环球建筑
2025-11-07 16:10:24
它在地球上孤独活了两亿七千万年,落下的果子劝你别踩

它在地球上孤独活了两亿七千万年,落下的果子劝你别踩

中科院物理所
2025-11-06 12:32:14
“一键投诚”,台当局破防

“一键投诚”,台当局破防

环球时报国际
2025-11-06 13:51:30
面相大变!看同岁同行不同命的马兰和吴琼,才明白两人差别在哪里

面相大变!看同岁同行不同命的马兰和吴琼,才明白两人差别在哪里

白面书誏
2025-11-06 16:27:47
因香气被采到濒危!2023年,又耗时14年人工繁育5.5万棵

因香气被采到濒危!2023年,又耗时14年人工繁育5.5万棵

万象硬核本尊
2025-11-05 19:34:02
库里感冒加重继续缺战掘金!巴特勒腰伤出战成疑 追梦大概率上场

库里感冒加重继续缺战掘金!巴特勒腰伤出战成疑 追梦大概率上场

罗说NBA
2025-11-07 08:27:18
吴彦祖晒与老婆合照,Lisa露额头大脑门抢镜,被说看着像动力火车

吴彦祖晒与老婆合照,Lisa露额头大脑门抢镜,被说看着像动力火车

娱圈小愚
2025-11-07 09:49:18
弯刀裤,优衣库的新镰刀

弯刀裤,优衣库的新镰刀

DT商业观察
2025-11-07 12:05:48
13万台湾同胞“一键投诚”,国台办幽默点赞,民进党却直接破防了

13万台湾同胞“一键投诚”,国台办幽默点赞,民进党却直接破防了

博览历史
2025-11-06 21:14:38
女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把持不住”,6个女人说出实话,很实在

女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把持不住”,6个女人说出实话,很实在

风起见你
2025-11-07 12:14:06
神秘失踪百年后诅咒钻石“佛罗伦萨钻”重现于世

神秘失踪百年后诅咒钻石“佛罗伦萨钻”重现于世

扬子晚报
2025-11-07 14:25:55
也不是无人可用啊!快船后场新星直接打出了生涯最佳之战?

也不是无人可用啊!快船后场新星直接打出了生涯最佳之战?

稻谷与小麦
2025-11-07 15:07:19
刘强东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幽默谈拍照,透露会和“六小龙”私下联系!还称员工未来可能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甚至一小时

刘强东亮相世界互联网大会:幽默谈拍照,透露会和“六小龙”私下联系!还称员工未来可能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甚至一小时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7 14:47:06
个人收入要开始严查了?2025年起,账户收入超过这个数,就要注意

个人收入要开始严查了?2025年起,账户收入超过这个数,就要注意

山丘楼评
2025-09-12 10:08:13
2025-11-07 16:59:01
蛙蛙和洼
蛙蛙和洼
二手时间,一手信息。
96文章数 1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七旬老人带一岁孙子住院:孩子父亲去世母亲下落不明

头条要闻

七旬老人带一岁孙子住院:孩子父亲去世母亲下落不明

体育要闻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娱乐要闻

白百何回应东京电影节争议

财经要闻

老登们的社交货币全崩了

科技要闻

75%赞成!特斯拉股东同意马斯克天价薪酬

汽车要闻

美式豪华就是舒适省心 林肯航海家场地试驾

态度原创

房产
教育
本地
手机
公开课

房产要闻

爆发!又一波世界级的投资,砸向海南!

教育要闻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严禁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南京的真实情况是....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手机要闻

折叠屏手机哪家好?2025年五款主流旗舰全面对比与选购指南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